01/01/2024 - 17:46

2024年第一天,台湾2024大选随副总统候选人辩论会落幕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时距离这次总统选举和立法院113名成员选举的投票日已经只剩下12天。根据台湾选举法的规定,民意调查机构以及各大媒体也将在投票日前10天,也就是1月3日起,停止发布选民意向调查数据。各路竞选人此间仍将尽一切努力为自己争取支持,全方位动员选民在1月13日投下神圣的一票。1月13日的投票结果不仅关系着台湾两千三百万人未来四年的生活,也会因三组总统候选人在台海两岸关系议题上不同的立场,而牵动印太地区的战略平衡与稳定。

本次台湾大选三组总统、副总统候选人已经在十天之内接连举行三次总统候选人政见发表会,一次副总统候选人政见发表会,一次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会和一次副总统电视辩论会。这些公开的政见阐述与竞选攻防活动无疑是向世界展示台湾民主政治的舞台,也凸显出中国元素引发的关注以及中国元素在这次选举活动中的重要角色。

尽管三组参选主要政党:中国国民党,台湾民众党和民进党都在台湾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年轻人的就业困难,居住正义,少子化,核电开发等议题上激烈交锋,但两岸关系议题却显然是各方尤为关注的话题,也是三组政党,尤其是蓝绿阵营针锋相对的焦点。

执政近八年却始终无法与北京建立官方沟通的民进党指责在野的中国国民党亲中亲共,出卖台湾利益,中国国民党则抨击蔡英文政府的两岸互不隶属立场令台海两岸兵凶战危。美欧国家因新冠疫情而更清楚地意识到经济过度依赖中国带来的潜在危险,纷纷试图与中国脱钩脱险,而中国国民党却主张严重依赖两岸贸易的台湾与北京当局重启2014年台湾太阳花学运成功阻挡下来的两岸服贸谈判。担任台北市长期间曾喊出“两岸一家亲”的民众党主席柯文哲则试图在蓝绿两党的尖锐对立中找到一片中间地带,但其政策阐述之模糊令人难以把握他可能的政策走向。

三组候选人在两岸政策上立场的核心是被习近平称作是两岸关系定海神针的“九二共识”。所谓“九二共识”源自1992年两岸各自获得官方授权的民间组织海协会与海基会,围绕刚刚开始解冻的两岸关系,在香港的会谈以及其后函电往来。国民党政府将这些会谈达成的内容解释为“九二共识,一中各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而北京当局则更强调“九二共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换句话说,所谓九二共识就是双方没有“共识”的“共识”,令人听来含义不清,但这种定义模糊也令两岸关系得以持续和缓,并在2008至2016年马英九率领国民党政府执政期间达到空前热络。

但无可置疑的是这项没有共识的共识已经走过31个年头。而这31年间,两岸原本得以和平往来的力量对比其实不断发生变化,模糊空间不断缩小。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面对着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对岸。台湾曾有的军事优势也随中国不断提升的军费开支而逐渐失去,曾经双方默认的海峡中线也随中共战机战舰频繁逾越而失去意义。邓小平时代的“韬光养晦”中国外交政策已经随习近平任下的“战狼外交”而显露出其攻击性。自1996年首次举行总统直选以来,台湾的民主化进程已经取得长足进展,被看作是亚洲的民主灯塔,而在对岸的中国大陆,上个世纪80年的改革开放燃起的迈向民主的希望已在八九六四之后逐渐泯灭,最近十年更重回专制独裁的老路。三年新冠疫情,中国大陆坚持清零政策闭关锁国,与西方国家关系日渐紧张,而台湾则以其防疫的成功,而更多地走向国际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能见度。如果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自上任以来就决心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岸统一因此变得更加迫切的话,台海两岸的政治体制却日益走在不同的发展道路之上。香港本应50年不变的“一国两制”提前终结无疑让台湾人对“一国两制”望而却步,也让原本民意低迷的蔡英文得以在2020年以超高票数顺利获得连任。

不过,四年之后,香港2019反送中抗争运动遭遇的打压给台湾带来的震撼效应和危机感似乎开始减弱。面对1月13日的新一轮选举,多数选民倾向实现政党轮替,令在野八年的中国国民党和成立仅四年的台湾民众党得以一度都发出“下架民进党”的心愿。不同政党在两岸议题上的不同立场是否仍能成为选民取舍的第一要素再增悬念。

北京当局近年来持续提升在台海的军事压力,战机与战舰频繁越过海峡中线。面对这次台湾选举,北京当局更向台湾选民释出要战争还是要和平,要衰败还是要繁荣的讯息。同时,中国国台办日前将民调始终领先的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赖清德称为“和平破坏者”,试图左右选票流向的用意不言而喻。习近平也在新年讲话中再次表示:“两岸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台湾选民1月13日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其结果关系着台湾岛内未来四年的政治与社会发展,也同样关系着台海以及印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作者: 瑞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