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经济的负面看法正从网上消失
最近几周,出自中国经济学家和记者之手的多篇颇受关注的评论文章已从网上消失,这引发了一种担忧:中国政府在试图对步履艰难的本国经济进行正面诠释之际,或许正加大审查力度。
本月,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的高级副手敦促官员们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此前,中国最高情报机构于去年12月发出了不同寻常的警告,提醒公众警惕那些唱衰中国经济的人。中国国家安全部表示,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近消失的一则评论是财新传媒(Caixin Media)上个月发表的一篇社论。这篇社论呼吁官员直面经济挑战,并回顾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时的情状。社论称,当时官方坚称形势大好,实则民生凋敝。
这篇文章敦促官员要“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特别是后来的继任者邓小平经常说的一句中国古训。邓小平当年带领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发展。
这篇没有署名的文章发表于12月25日,就在毛泽东诞辰130周年纪念日的前一天。文章指出,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及时纠正不恰当的政策。
这篇评论文章在发布出去的几小时内就从财新网站上消失了。财新的一位代表不予置评。
同一天,国有券商中泰证券(Zhongtai Securities)的经济学家李迅雷在中国新闻媒体第一财经上发表了专栏评论,他警告说,除非中国领导层采取措施帮助低收入家庭提高收入,否则家庭消费不足的问题将持续存在。李迅雷还特别引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一项研究,该报告显示中国月收入人民币2,000元(约合280美元)以下的人口约为9.64亿,约占总人口的70%。
上述数据很快就在微博(Weibo)上广为流传,随后从微博热搜榜中消失。没过多久,李迅雷的专栏文章也从一财的网站上消失了。在李迅雷的微信公众号上也无法看到该文章,一则讯息称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记者未能联系到李迅雷置评。一财未回应置评请求。
在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对围绕该国经济的言论愈发关切。官员们表示,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2%,实现了官方目标。但这是几十年来除新冠疫情时期外最慢的增速之一。
中国经济正面临一系列不利因素,包括房地产市场长期低迷和出口走软。有关部门已采取措施来重振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包括向金融系统释放更多流动性。
尽管如此,中国主要大城市的房价仍在下跌,外国投资者正迅速逃离中国,中国股市也遭遇了数年来最严重的下滑。
随着数据的恶化,中国政府已经收紧了中国经济信息的发布传播。去年在中国的青年失业率达到创纪录的21.3%后,中国统计局在去年8月突然停止发布青年失业数据,之后又在12月公布了按照新统计方法得出的青年失业率,显示只有14.9%。监管机构已限制海外机构访问某些数据库,并搜查了外国尽职调查公司的驻华办事处。
经济学家已指出,消费者和民营企业家的信心低迷是经济疲软的最大根源之一,信心不足抑制了消费欲望,令企业家不愿进行新的投资。
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中国中心助理研究员George Magnus说,不鼓励自由讨论经济问题反映了中国领导层的焦虑。他警告说,对信息和评论的钳制只会增加不透明度,让政策失误的风险升高。
“实际上这是让大家都当啦啦队,”曾任瑞银集团(UBS)首席经济学家的Magnus说。“如果扼杀有关重要经济动态的辩论,就会导致糟糕的决策。”
不久前,在一个有官方背景的智库联合主办的论坛上,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刘纪鹏表示,中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建议股民先不要入市。
据中国媒体报道,当月晚些时候,刘纪鹏在其微信个人账号上写道,他已不再担任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同时在中国短视频平台抖音上,新用户无法再关注刘纪鹏的个人账号,抖音给出的理由是“违反平台规则”。
中国政法大学未回应置评电话。记者无法联系到刘纪鹏本人置评。
当经济前景黯淡时,中共往往会控制有关经济的舆论。总部位于华盛顿的保守派非营利组织Freedom House称,2023年,中国在70个国家中连续第九年被评为网络自由度最差国家。
根据一位用户收到并与《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分享的通知消息副本,去年12月中旬,微博向一些用户发出通知,警告他们不要发表任何有关经济的负面评论。
这位用户是一位经济学家。该用户说:任何偏离官方说法的经济言论都是不受欢迎的,显然,领导层不希望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上。
微博没有回应置评请求。
为提振消沉的情绪,中国政府不仅向互联网平台寻求帮助,同时也求助于执法部门和国家谍报机构。
中国谍报机构上个月在其官方微信账号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当前经济领域日益成为大国竞争“重要战场”。国家安全部写道:“各类意图唱衰中国经济的‘陈词滥调’不断出现,其本质是妄图以种种虚假叙事构建‘中国衰败’的‘话语陷阱’‘认知陷阱’,……妄图对中国开展战略上的围堵打压。”
经济学家对这些信息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持怀疑态度。
“从长远来看,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取决于经济的实际情况,”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首席亚洲经济学家Mark Williams说。“对关键信息的审查只能提供一种表面上一切顺利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