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麾下Neuralink想把《黑客帝国》变成现实,技术仍待自证

马斯克暗示Neuralink植入人体的大脑芯片已成功检测到神经元发出的信号。

图片来源:Kirsty Wigglesworth/Zuma Press

马斯克(Elon Musk)想把芯片植入完全健康的人类大脑,让人类能够追上AI前进的脚步,这就是马斯克对他麾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终极目标的描述。

这样激进的目标即便有可能实现,也需要若干年的研究和成功的技术展示。但Neuralink还是向一个重大的科学前沿迈进了一步,这将给成千上万行动不便的患者(例如四肢瘫痪者)带来希望,最终可能帮助他们恢复身体机能。

马斯克周一晚间发布推文说,Neuralink已首次将大脑芯片植入人体,称患者“恢复良好”,并暗示植入的芯片已成功检测到神经元发出的信号。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项壮举,尤其是在Neuralink需要向FDA证明其技术安全性的情况下。这也意味着,正像该公司在猴子和猪身上测试后推测的那样,植入人体的大脑芯片正在发挥功能。

麻省理工学院(MIT)麦戈文脑科研究所(McGovern Institute for Brain Research)所长Robert Desimone表示,这并不是第一款旨在让患者恢复肢体机能的大脑芯片,但Neuralink的技术进步令人着迷。

“他们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解决系统缺陷,了解系统能力,收集安全数据以确保不会出任何问题。”他说:“假使这些都解决了,我想不出还有什么能阻止他们在更多病人身上试验。”

Neuralink去年5月份表示,其试验已获得FDA批准。FDA的一位发言人称,Neuralink为申请人体试验提供了充分的证明材料,但未进一步置评。马斯克除了推文也没有透露上述病人的其他信息。

Neuralink成立于2016年,据数据提供商PitchBook的信息,在去年11月份的股权融资中,Neuralink最新估值达到35亿美元。Neuralin与为数不多的脑机接口公司竞争,其中包括Synchron和Precision Neuroscience。Synchron开发出一款类似支架的设备,并将其植入一名患者大脑顶部的颈静脉。Precision Neuroscience则在六名患者身上临时植入了其开发的微电极阵列,以获取测试数据。

马斯克以制定天马行空的目标而闻名,例如他麾下的火箭公司SpaceX就宣称要把人类送上火星。而把人类变成赛博格的想法同样雄心勃勃,即使失败也会收获满满。

对Neuralink的大脑芯片植入物进行测试中,一只猴子正在玩初级电子游戏。

图片来源:Neuralink/Zuma Press

Neuralink把其脑机接口芯片称做N1,这块芯片差不多有25美分硬币那么大,包含许多条可以被植入脑组织的“线”(thread)。每根线上有十几个电极。马斯克说,手术就像用一块智能手表取代一部分头骨,然后把线缝到脑组织里,让它们靠近神经元,接收并传递其电信号。

该公司开发了一种特殊的机器人“R1”,能在刹那间把线穿进去。针和线都比人的头发丝还要细。机器人必须特别小心地避开血管系统的敏感部位,避免脑出血,由于大脑即使在头骨不动的情况下也会轻微移动,这项任务变得更加困难。

读取神经信号并将信号传递给电脑或移动设备,是让残障人士恢复身体机能的关键。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做到这一点。Blackrock Neurotech制造的“犹他阵列”(Utah Array)设备已经成功地帮助病人用意念移动机械臂或进食。

麻省理工学院的Desimone表示,灵活的线可能是Neuralink技术的先进之处,这些线可以随着大脑移动,避免了损伤的可能。

专家们说,另一个进步可能是Neuralink芯片从大脑中读取的信息量,这个进步就好像从拨号上网迈入宽带上网。

关于Neuralink取得了哪些进展,以及Neuralink技术在人体中有哪些实际应用,还有许多问题有待回答,其中包括病人对植入芯片的耐受时间。同行业的一些竞争者只尝试过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芯片植入人体,比如在其他手术中临时安装设备收集数据,然后立即取出。

专家们提到的其他未解问题还包括Neuralink芯片能读取什么信号,以及能读取多久。如果脑组织在植入线周围生长,信号可能会变差。这些信号还必须证明对恢复人体运动等机能有作用。

Neuralink不仅要证明自己的技术,还要证明其技术能够带来明确的好处,只有这样才值得去做一场非常复杂的手术。

这些问题许多只能留给时间去回答。

两年前,Neuralink的另一位创始人DJ Seo在一次Neuralink演示会上说:“当初看《黑客帝国》里尼奥学功夫,我就想,哇,我要把这变成可能。“如今,我相信这个工程挑战不难逾越了。”

马斯克本人则在同一场演示中指出,人类大脑向设备传输数据的速度“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根本瓶颈,这既是化解AI长期风险的关键,也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