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推廣老屋新生 學者:新舊融合開啟城市新風貌
(中央社記者劉建邦台北12日電)台北市老屋多,北市府設置老屋新生大獎,推廣整建維護活化舊建物。學者指出,老屋是城市根基且具有市民共同過去,盼透過新舊融合,開啟城市另種風貌。
台北市都市發展局統計,全市超過30年老舊建物占比約7成。都發局透過老屋新生大獎,鼓勵民間建物投入改造空間與整理環境,獲獎的多項作品都顯示能夠成功透過整建維護活化老屋氛圍。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兼任副教授莊熙平擁有跨領域創新及老屋空間經營文化導覽等專業,且為2023年老屋新生大獎評審委員會主席。
莊熙平說,老屋新生大獎主軸每年變化,從一開始城市視野到建構台北厝論述價值,轉化為討論文化風格市場及多元生活樣貌場域,但都以持續提升建築價值和觀點為方向。
他說,獎項精神是在不斷探索、更新對城市空間以及生活價值的想像,像在討論去年獲獎作品時,更深刻感受到主軸聚焦於對「想像」的探索,最終包含技術創新、可持續性、生活想像、社會共好等4大面向。
莊熙平指出,去年獲獎10項作品都讓評審團愛不釋手,每項作品兼具勇敢突破及穩健成熟,主要聚焦3個關鍵角色及特色,包含設計者、經營者、使用者,如榕錦時光生活園區、小紅厝月經博物館等。
他也提到,去年老屋新生大獎另設4個特別獎,目的是要持續表揚老屋新生永續的不變價值,獲獎作品除在經營貢獻具指標性,另有示範都市更新公共性等創新指標,透過獎項表揚具突破貢獻且成熟的作品,象徵台北市是具有高度包容性國際都會城市。
莊熙平說,老屋乘載著市民的共同過去,是城市的真正根基,新生則是永續責任,要不斷在根基上探索未來願景,城市始終取決於所有人對建物的願景及想像。
他認為,老屋新生大獎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協助推動、塑造願景,透過彰顯具有想像價值及貢獻等改造完成的舊建物,期盼用跳脫框架的創新思維及批判省思,形塑更具創新可行性的建物,替市容帶來改變。(編輯:蕭博文)113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