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华
2024-02-04T11:47:15.890Z
德国杜伊斯堡港来自中国的集装箱(资料照)

(德国之声中文网)随着中国自己的制造能力提升,同时也随着自己的经济体量增大,中国的重商主义政策也越来越显得明显。重商主义在以前的资本主义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过,所谓的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一种民族主义、国家主义经济政策,借由保护主义获取并留下尽量多的境内经济活动。重商主义设法确保国家能够生产尽可能多数量与种类,以限制本国对外国供应商的依赖。制造和工业,特别是有军事用途的商品,占有优先地位,其目标是最大程度使国家富足与强盛。

中国的重商主义

当然,中国式的重商主义跟以往的类型还是有所不同。中国的重商主义背后的大老板是一个强大的政府 (或者说共产党)。而这个政府的调控能力和规划能力远超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因为这个政府手中拥有的资源(包括资本)远超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中国的重商主义还有一个不同的是,在国际上,它坚守「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为的是保证在国际贸易中享受「打折扣」的优惠,而且希望这种地位永远存在下去,尽管客观上它的经济实力远超一个发展中国家。

同时,中国的重商主义实际上并不为自己的百姓谋利。或者说,中国政府的利益与百姓之间的利益均衡的原则是:我给你多少,你就得到多少。这样,政府容忍了企业人为地压低工人的工资、延长劳动时间,甚至拖延、拒绝发放工人的工资。同时,利用警察的力量阻止任何抗议活动。劳动法在很多地方就是一张废纸,至于为工人维权的律师更是一个危险的职业。

在目前百姓消费能力差的环境下,中国政府从来没有通过「直升飞机撒钱」,给他们增加收入、从而提升消费能力的想法。相反,中国政府极力把资金投入制造业。而这样的结果是,国内的消费能力差, 这样制造出的产品在国内根本无法消化,而解决生产过剩的唯一希望就放在国外市场。

应该承认,在目前一个能对世界贸易作出30%以至于更多的贡献的国家,如此大的体量,颇有对全球贸易「翻手为云覆手雨」的效应。更不用说,中国政府确实还拥有其他的「翻手为云覆手雨」的杠杆,那就是经济威吓。譬如说最近,中国对法国白兰地发起反倾销调查,而这个做法的背后实际上是向法国发出警告,因为中国认为法国是主张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反倾销的主角之一。

欧洲已经尝到了倾销的味道

目前,整个欧洲正面临着来自北京政府产品大倾销。这种情况是欧洲的资本主义历史上从来没有遭遇过的,所以不少欧洲政治精英陷入了一时难以招架的窘境。

我们不妨从铁木(Temu)先说起。铁木是中国的拼多多给海外版取的名,意为「Team Up, Price Down」,即购买的人越多,价格就越便宜。目前由于乌克兰战争,造成了能源价格的提高,从而又推动的通货膨胀,民众的实际收入也因此而降低。 这样,铁木的出现,正好与欧洲的消费能力吻合。而中国在「拼多多」销售经验已经相当丰富。这些网上摆出的东西,就跟任何人走进义乌的小商品市场看到的商品一样:价格惊人的便宜、有的仿造品做得惊人的逼真。

而且,由于中国享有「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所以在万国邮政联盟中,中国商家能够享受邮费折扣。这使得Temu商品运送到欧洲,尽管路程老远,但价格仍然超低。还有,德国法律上的愚蠢,即从中国发货的价值低于150欧元的货物无需缴纳关税。而海关对每天来自中国的成千上万的邮包,根本无法检查商品是否是在这个价格之内。

这样,也就不奇怪了,为什么铁木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在德国很顺利地抢占了老牌电商的市场。据德国《商报》报道,铁木目前在德国访问量已排名第四,仅次于亚马逊、易贝(Ebay)和欧图(Otto)。过去六个月中,26%的德国百姓在铁木上进行过购物。

从铁木到电动车、太阳能板

这里暂时就不谈由于铁木的出现,在德国商业界以及政治精英阶层引起的不安。可以想象,如果一个数码型的义乌搬到德国,这对这里实体商业以及制造商意味着什么了,这就使笔者想起了几年前在巴基斯坦引起的骚动。

当初,中国的中巴经济走廊项目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而这时,中国政府制定了一个全面进入巴基斯坦的规划。即等于让巴基斯坦的经济各界对中国的国企、民企和农业开放。当初那些毫无敏感性的中国重商主义者以为,巴基斯坦既然是铁哥,那等于什么都能接受,更何况中国花了这么多钱给他们做项目呢。

而真的如此开放,这实际上也就是帮助中国解决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同时还部分地解决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如果真的这样,巴基斯坦的小商品生产者和大量企业明天的饭碗就没了。当这一消息一经巴基斯坦的媒体公布,整个国家抗议声顿时哗啦一片。于是没过几天,中方不得不无声无息地收回此计划。

相关图集:慕尼黑国际车展上的“中国军团”

新旧汽车世界“大决战”:在今年慕尼黑国际车展(IAA)上,来自中国的车商数量空前,数量仅次于德国。德媒NTV报道称,许多分析家和记者认为,这是旧汽车世界与新汽车世界的“大决战”。前者是由德国制造商主导,后者则主要是来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图中是车展上的比亚迪。
德国外长,感觉这款“海豹U”如何?:传统汽车巨头们正在面临来自中国车商的激烈竞争。在中国国内市场,比亚迪去年的销量超过了德国大众汽车,从德国公司手中夺走了市场领导者的桂冠。这个中国品牌在纯电动汽车方面的优势尤为明显。图中,德国外长贝尔博克也坐进比亚迪“海豹U”(Seal U)这款车里来感受一下。
正在“成就梦想”的BYD:比亚迪的英文名称BYD是“Build Your Dreams”(成就梦想)的缩写。在这次车展上,比亚迪展示了六款即将在欧洲首发的新车型。其中包括紧凑型汽车“海豚”,入门价低于30000欧元。德国外长也不禁体验一下的“海豹U”,售价低于45000欧元。这些都是可能会让大众高管们额头冒汗的价格。比亚迪展出的也有高端车型,比如图中这款7人座“腾势D9”(Denza D9).
全球首发的 “阿维塔12”:图中是颇受关注的“阿维塔12”(Avatr 12),该车在IAA是全球首次亮相。据中国媒体报道,这是由宁德时代、长安和华为共同开发的一款车,华为提供HarmonyOS信息娱乐系统等部件。该车定位为豪华中大型新能源轿车。据车商官方介绍,该车采用了具有未来感的设计,隐藏式门把手,而且没有后窗,而是有一个全景玻璃车顶,同时有后置摄像头。
神似smart的YOYO PRO:这款纯电动微型车乍一看与奔驰smart颇有几分相似,是来自年轻的中国品牌XEV(悠遥科技)的YOYO PRO。据中国媒体介绍,该车利用3D打印技术,可对车门饰板进行个性化定制服务。这款车采用多功能方向盘,搭配环保皮座椅以及10.25英寸中控大屏,还可以通过App实现远程控制,显然是瞄准了年轻的消费群体。
中国展商数量翻倍:对比上一届IAA,本届车展中国汽车展商的数量翻番,包括东风风行、赛力斯、比亚迪、零跑、小鹏等一众品牌。德国大众以往总是以其各类车型占据整个IAA展厅,但今年展厅面积仅为约1500平方米。图中这款赛里斯汽车(SERES 5)属于豪华运动电动SUV,据该车商介绍,其百公里加速达到3.7秒, WLTP续航达到530公里。
中国首款敞篷电跑MG Cyberster:图中是来自中国汽车品牌MG(上汽名爵)的敞篷电动跑车MG Cyberster。MG曾为英国汽车品牌,后来被上汽收购,如今已成为中国自主国产品牌。这款敞篷电跑MG Cyberster在车展上的热度很高,很多访客都想坐进去一试,其中也包括来到IAA的中国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

欧洲目前面临的局面跟巴基斯坦虽有所不同,但实际上,其面临来自中国的重商主义的危险远超巴基斯坦。习近平深知中国的房产业、百姓的低下消费能力、通货紧缩等问题已无法挽回,或者说他并不太感兴趣去挽救。因为习近平认为中国手中的好牌(即高质量的制造业)是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唯一途径。那就是,中国的不少大商品如电动车、锂电池和太阳能板大量倾销到富有国家,那么既解决了中国的生产过剩问题,又挣到了外汇,何不乐乎。

中国经济的救命稻草

确实,这几年,中国的所谓「新三样」产业:锂电池、电动汽车和太阳能产品对欧洲的出口额创下了历史新高。而中国客观上已经打开了欧洲电动车的大门,不少环保意识强烈的国家已开始购入中国的电动车。而现在中国政府认为,只要早点把欧盟对中国的电动车的补贴调查结束,那中国重商主义的好日子就要到来了。

要知道,上面所说的新三样,在一带一路中发挥的功能远不如在发达国家。因为那些穷国追求的绿色欲望不如解决其他基础建设的需求。而在目前美国对中国几乎已关上大门的情况下,欧洲就是中国的唯一救命稻草了。 但是,中国的重商主义并没有问一下欧洲,你们愿不愿意当中国的救命稻草。

自称是市场经济的坚定维护者的欧洲人,对中国政府的工业政策(包括补贴政策)本来就不满,而现在中国的商品如同「铁木」平台那样,往欧洲倾销,更是担忧。 对欧盟来说,2022 年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达到近4000亿欧元的「历史性」水平,如果再加上电动车等大商品的全面轰炸,那欧洲的经济非垮不可。

博弈已经开始

于是,中欧贸易之间就形成如此的局面:中方想尽一切办法、利用所谓市场经济的原则把自己的产品输入欧洲,而欧洲却被动地像修补一艘到处有洞的大船一样,忙于补洞,以防海水进入淹没大船。而为了抢救这艘大船,欧盟似乎已经下定决心了,那就是:坚决不让中国的重商主义得逞。

但习近平领导的中国政府可不这么想,中方认为自己已是世界贸易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现有的贸易规则对中国是有利的。再说,如果习近平这次在博弈中不得获胜,那会大大增强在他的任期內中国经济走下坡路的速度。这对维护他的政治地位的稳定绝对不利。

由于双方的利益冲突如此明显,可以预料,中欧之间的摩擦和商业冲突在今年将加剧。整个世界都注视着,中国与欧洲在贸易中的博弈将以何种结果而告终。

本文作者张俊华为徳籍华人政治学者,在德国生活三十余年。他曾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曾执教于柏林自由大学等高校。现为法国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 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4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