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华
2024-02-24T10:12:52.025Z
“战狼”暂时隐退,派出大熊猫推行“魅力外交”?

(德国之声中文网)最近几个星期,中国突然加强了对西方的外交魅力攻势,中国外交部长王毅也忙得不亦乐乎。来到欧洲,又是见德国同行,又是见法国代表,又到欧盟那里说好话。总的意思,中方的给欧洲发送的信息很明白,就是,中欧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没有必要发生矛盾和冲突。

而对美国,尽管中国对拜登政府怀恨在心,因为该政府带领西方各国卡住了中国"弯道超车"的路,但即便这样,北京仍不时表现出莫名其妙的热情。习近平在去年11月就表明, 中方在未来5年将邀请5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既然是邀请,也许就等于中方出钱了。不知中国的纳税人在当今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对此有何看法。

同时,中国官方最近通过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重启它的熊猫外交。不仅与西班牙马德里动物园签署了合作协议,而且也跟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园建立合作关系,目前正与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和奥地利美泉宫动物园就新一轮合作进行磋商。

中方如此努力,就是为了传达我们在贸易上“一切正常”(Business as usual)的信息。 北京一方面为了配合在西方各国那里制造那种氛围,但另一方面确实也是害怕美国和欧盟对中国银行的制裁,所以从去年年底开始,浙江一个银行以及后来中国三大国有银行,停止了与俄罗斯的支付交易。

当然欧洲和美国是否买这个账,则是另一回事了。当然,不管是美国还是欧盟,都不愿意跟北京过分地扯破脸皮。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欧盟等到王毅结束欧洲行程后,才释放出就新一轮制裁名单达成共识的消息。这是欧盟在俄乌战争爆发后,实施的第13轮制裁,近200家公司和个人被纳入名单,其中首次涵盖三家中国大陆公司和一家香港注册公司。制裁名单包括来自印度、斯里兰卡、泰国和土耳其等地的企业。欧盟正是通过这种制裁,象征性地表达欧洲在俄乌问题上对中国的不满,但又不希望把中国往俄罗斯那边推得太近,避免对中欧关系带来太大的冲击。

北京的用意

习近平领导的政府对西方各国“身段变软”,原因很简单。中国对西方还是有所求的。而北京现在的主要目标是在欧洲,因为美国无论这届政府还是大选之后的政府,已经对中美关系划定了界限,北京要想有突破很难。北京在跟美国方面只求美国政府不要再卡得太紧。 但欧洲似乎不同。 首先欧洲的市场开放程度比美国更大,同时,在实现绿色目标方面欧洲比美国也来得更积极,而太阳能和电动汽车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途径。中国正好是能够提供这两样东西的主要生产国。中国现在自己消费能力差,欧洲以外的国家对中国的所谓绿色产品,或者不感兴趣,或是没有购买能力。而欧洲则相反。

北京不想跨越的门槛

但是,不管是在中美还是在中欧关系,北京有一道无法跨越、也不想跨越的门槛,那就是乌克兰战争问题。从欧盟和大多数盟国的角度来说,它们很希望中国能站在欧洲一边,帮助欧洲让普京停止并放弃侵略战争的念头。但现在欧洲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两年来的发展表明,中国非但没有站在欧洲一边,而且跟普京的俄罗斯靠得更近了。尽管如此,欧洲还是有人希望北京哪天能回心转意。

但另一方面,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它们对中国最低的要求,就是不要提供武器,也不要对俄罗斯战争的经济作出贡献。但即便这样,北京还是悄悄地在帮助俄罗斯。因为习近平已经认定普京为他的老朋友了。哪有在老朋友需要的时候不帮忙的?

但从北京方面来说,以为给西方特别是欧洲说些好话,乌克兰战争的伤痕就会忘却,生意就能跟以往那样继续做。这实在也太幼稚了点。 普京的侵略战争把西方各国特别是欧洲折磨得如此艰难,而习近平的政府则以为可以继续两头吃,即在俄罗斯那里做坚实的朋友,而在欧洲那里继续倾销自己的产品。

跟乌克兰不同的说辞

当然,北京也知道,必须象征性地在乌克兰面前有所表现。为了配合中国的所谓魅力外交,北京一改前不久在达沃斯峰会上李强给泽连斯基吃闭门羹的做法,于是,王毅主动跟乌克兰外交部长会面。有趣的是,最近几次跟乌克兰官方打交道,中方跟去年想当调解人的用的语言显然不同。首先,中方避免再跟乌克兰说“中国支持乌克兰维护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因为如此说的话,乌克兰马上就会接上话题,让北京去说服普京退回其占领的土地。北京目前在这场战争中,已经不看好乌克兰,认定俄罗斯不仅不会放弃占领的乌克兰土地,而且可能还扩大其占领区。

但为了不让乌克兰空手回去,王毅则强调“我们没有给俄方输送任何致命的武器”。王毅以为乌克兰人和其他欧洲不知道,正是中国已经为俄罗斯输送了芯片、无人机和无数的军民两用的器材,才能使普京这场战争打下去。正是中国在财政上、经济上救了普京的命,才使得俄罗斯的经济没有因为战争而破产。

相关图集:中国“战狼外交”走向何方?

不再“韬光养晦”:北京近年来一改邓小平定下的韬光养晦外交基调。CNN曾报道指出,与过去几十年素来温和的中国外交官们相比,“战狼外交”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类型。这些中国外交官不会发表冗长的声明,而是在推特和其他社交媒体平台上,对任何针对中国或共产党的批评进行直接回击。
有狼才有战狼?:“战狼外交“的说法,取自中国2015年上映、票房大获成功的电影《战狼》,影片民族主义情绪相当浓厚。中国的外交官们最初并没有否认这种表述。根据中国官媒央视报道,2020年5月,时任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曾表示,中国坚持走和平路线,然而因为世界上有“狼”,因此中国需要“战狼”来捍卫国家尊严。图为《战狼2》剧照。
中国外交部不高兴:中国外交部并不认同“战狼外交”的说法。2020年12月,时任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在一次论坛发演讲时表示,贴“战狼外交”这个标签,至少是对中国外交的误解。他说,中国从来就是礼仪之邦,以和为贵,从没有主动挑衅别人;“战狼外交”实际上是“中国威胁论”的又一翻版,又一个“话语陷阱”,“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放弃抗争。我怀疑这些人还没有从100年前的旧梦里醒来”。
战狼发言人:“战狼外交”代表人物之一是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其言论多次引发争议。比如2020年3月,他在推特上称可能是美军把新冠疫情带到了武汉。 “五眼联盟”外长发出针对香港问题的声明后,他在例行发布会上回应,不管他们长“五只眼”还是“十只眼”,只要胆敢损害中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小心他们的眼睛被戳瞎。他还曾发布一则抨击澳大利亚军人在阿富汗所谓战争罪行的推文以及虚假图片。澳总理莫里森表示,中国政府应该为这条推文感到羞耻。
战狼大使们: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成竞业2020年4月威胁说,如果澳州政府继续推动调查新冠病毒源头(图为冠状病毒结构示意图),中国民众可能抵制澳大利亚的产品或者旅游。中国驻巴西大使杨万明则针对巴西总统博尔索纳罗的儿子指责中共“专制政权”的说法,在推特上称他去了一次迈阿密后“感染思想病毒”。
出使欧洲:美国媒体《政客》(POLITICO)2022年8月的一篇文章列举中国在欧洲的5位"战狼"外交官,包括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吴红波、驻法国大使卢沙野、驻瑞典大使桂从友、驻英国大使郑泽光、驻德国大使吴恳(图)。
总领事打人事件:2022年10月16日,港人组织在中国驻曼彻斯特领事馆前举行抗议时与领馆人员发生肢体冲突,一名示威者被拖入领事馆院内,遭到殴打。英国政府对此提出严正交涉,警方也展开了调查。调查显示,参与暴力的人当中也包括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郑曦原。12月,中方证实包括郑曦原在内的6名领馆工作人员被调离,但称之为正常人员调动,与打人事件无关。
告别“战狼”风格?:2023年一月,50岁的赵立坚卸下外交部发言人的职务,调任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副司长。几乎与此同时,原驻美大使秦刚(图)接替王毅出任外交部长。一些政治分析人士认为,这些人事变动意味着中国有意改变过去几年树立起的“战狼”外交形象。但新外长上任后,锋芒不输前任。发言人面对国际媒体的态度也丝毫不见缓和。
大使的“个人观点”:2023年4月21日,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接受法国媒体电视采访时,质疑乌克兰对克里米亚半岛的主权以及苏联解体后独立的前加盟共和国的主权国家地位,并对记者出言不逊,引起国际舆论哗然。有关言论招致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的强烈不满。法国总统马克龙也批评此言“不当”。中国外交部随即澄清中方"尊重苏联解体后各加盟共和国主权国家地位"。中国驻法大使馆后来则声明称大使有关乌克兰问题的表态是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节奏有点乱:路透社报道指出,中国的外交官在公开评论中越来越多地批评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人权,传递的信息是,西方国家没有资格批评中国,而且中国受到西方国家更多的攻击。报道援引西方外交官说,中国的战狼外交"具有很强的防御性和应急性",但效果适得其反,而且信息传递的受众并不明确,有点"乱了章法"。

 在最近跟乌克兰官方接触时,北京坚决回避参与任何跟乌克兰或西方有关的和平谈判项目,而这一点正是乌克兰极其期待的。 作为一种安慰,北京只是象征性地强调,“我们愿意参加乌克兰的重建”。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重建的前提是结束战争。但普京的仗打得正欢呢,习近平哪里想过要制止自己老朋友的战争呢?

魅力外交很难取得效果

北京从原来的战狼外交转向魅力外交,这些都只是手段,目的是向欧洲倾销产品,而且必须是在从现在开始的3-5年间。如果能大量把太阳能、电动车输往欧洲,等于救了中国的经济。 但习近平的如意算盘很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设计。 只要他不想跨过乌克兰战争那一道门槛,欧洲人是不会那么随便把自己的市场像北京想象的那样打开的。

本文作者张俊华为徳籍华人政治学者,在德国生活三十余年。他曾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曾执教于柏林自由大学等高校。现为法国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