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仲岚
2024-02-25T13:22:34.055Z
日本经济产业大臣斋藤健出席2月24日的落成仪式

(德国之声中文网)台灣半導體龍頭台積電所投資成立的熊本廠,2月24日盛大落成,從創辦人張忠謀、董事長劉德音到總裁魏哲家、台日高官政要一同出席。佔地21萬平方公尺的園區,未來預計在年內開始投入12至28奈米的半導體量產,預計帶動當地產業復興,日媒日本經濟新聞稱台積電是日本半導體復興的「起爆劑」。

雨後春筍的新工廠

台積電先前也在多處遴選國外設廠地點,包括美國、德國等,但是都在選址作業階段抑或是開工當中。但是台積電熊本廠從2021年秋天公佈計劃以來,短短兩年多就完成工廠建造,效率十分驚人。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在於日本政府幾乎從零開始一路開綠燈,讓中央到地方都以最快效率開始進展作業。

背景阅读 預算危機缓解 德國證實仍將補貼台積電設廠

台積電的進展,當中也有索尼集團會長吉田憲一郎居中斡旋,2021年當時還在新冠疫情高峰時,吉田就前往台灣與魏哲家會面,並允諾會讓日本官方跟民間給予各種協助。土地方面,原先索尼在熊本縣菊陽町當地即有工業用地,加上當地阿蘇山脈擁有相當好的水質等,中央與地方政府給予全力支持,廠區補助也來到一半。

台积电在日本熊本的半导体工厂JASM

不單是台積電,日本也計畫在北海道設立自主研發的半導體公司Rapidus、並投資羅姆(Rohm)與東芝公司在宮崎縣的新工廠,加上其他計畫等,預計有10個半導體工廠在規劃當中。日本預計在2029年前投資9兆日圓(約600億美元)在半導體研發上,半導體這個原來的科技產品,已然轉變成為國際戰略物資。

日台合作牽制中國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引用集邦科技的數據推算,目前中國仍在成熟市場製品的半導體供應市場中佔有2至3成市場。特別是電動車與高級家電等所需要的28奈米半導體上,2023年仍有29%市場,僅次於台灣(49%)位居第二,預估在2027年前中國的產能將推升到33%。

然而目前國際局勢逐漸緊張,美國自2020年起逐步收緊對於中國中芯國際的技術出口限制。而在中國當地製造的成熟市場半導體產品,過去也是供給於歐美大企業用,這樣一來供給鏈勢必受到打擊,半導體訂單紛紛湧向台灣。結果也造成台灣半導體生產線一時擁擠,2020年至2022年間許多高科技產品都延後多時才交貨。

相关图集:中国芯片产业发展至今,赢了吗?

"中国芯":“中国芯”的提法在2000年代初就已开始传播。背景是中国在芯片方面长期依赖进口,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的状况,令领导层对半导体领域的科技依赖性感到担忧,计划提升芯片设计、制造封测和装备材料产业链能级。在新的产业政策推动下,出现了一批集成电路研发创新机构。
浮夸造假:2006年的“汉芯”造假丑闻,给这场轰轰烈烈的科技创新运动蒙上了一层阴影。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进被查出在负责研制“汉芯”系列芯片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造假和欺骗行为。这一事件所凸显的急功近利的浮夸现象,始终伴随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
“大基金”投入巨资:2014年,中国国务院公布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成立扶持芯片产业的“大基金”。 第一期募资1387亿元,2019年二期募资2041.5亿元,2023年推出的第三期规模扩大至3000亿元。受资助的公司包括中芯国际和长江存储等龙头企业。但一些分析人士指该基金主要在幕后运作,投资标准不够透明;此外技术创新的进展可能被夸大,许多投资未能取得成果。
为了不被“卡脖子”:2020年以来,美国逐步扩大对中国的芯片制裁,并联手日本、荷兰等国,更大范围封锁半导体制造设备输入中国,例如荷兰ASML公司生产的极紫外线(EUV)光刻机。中国欲实现半导体自给自足的意愿更加迫切。在响应习近平号召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的“造芯”运动中,一再出现资金使用不当和烂尾项目。2022年的芯片产业反腐风暴中,多名芯片大企业高管被调查。
华为、中芯实现突破?:2023年8月,被美国“断供”芯片的华为推出新款手机Mate 60 Pro (图)。专业机构拆解分析判断该手机使用的是华为海思设计、中芯国际(SMIC)制造的“麒麟9000s”7纳米芯片。虽然在去年就有报道称中芯“制造”出了7纳米芯片,但业界人士分析,这次仍是通过14纳米制程重复曝光生产出7纳米芯片,而这种工艺决定了其产量和良品率不高,但成本高,尚达不到批量生产的要求。
改变游戏规则的新技术?:2023年9月底,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中国科学家计划构建一个由粒子加速器驱动的巨型芯片工厂。这项新技术如果成功,将有可能使中国在半导体芯片行业中超越美国的制裁,走上芯片自产的道路。报道称,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突显了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决心,并预示着半导体行业可能出现的巨大转变。但中国整体经济面临的巨大下行压力,也将给芯片科研进行融资的过程带来了不小的阻碍。
道阻且长: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先进的芯片产业链需要巨大投入,但又非仅靠资金就能实现。财经专栏作家刘远举曾在FT中文网撰文指出,“芯片行业仅仅跟随性发展,就涉及巨大的投资。若要站在世界领先水平,更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这些研发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且充满风险。这需要给企业家以长远而稳定的预期;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透明、公开的科研体系,远非一蹴而就之事。”

美國雖然禁止尖端技術出口中國,但是目前成熟市場產品的製造裝置等,目前多數仍是未禁止,因此中國當局也集中投資該等產品。這樣一來未來幾年內,該等成熟市場產品恐怕將會被中國壟斷,形同「扼住咽喉」。站在經濟安保的角度來,有必要做好經濟風險與效益分擔,才催生了台積電熊本廠。

熊本廠量產的也預計是當今智慧型手機、自動駕駛及高端產業機器的半導體,最尖端技術的產品製造與技術,依舊留在台灣。但這樣一來,主要提供於該等市場的成熟市場產品將可走向穩定供給,不用單方面地靠中國市場,實質上達到脫離中國依賴,並強化供給鏈的安定性。

強化民主集團供應鏈

與中國逐漸脫鉤下,意味著東亞的科技產業鏈將進行一定程度改組。特別是2月24日也是俄羅斯侵略烏克蘭滿兩週年,這兩年下來因為戰爭,使得被稱為主要小麥糧倉的烏克蘭持續歉收,導致小麥市場持續飆升。

加上俄國抓住天然氣、石油市場,能源價格也持續波動,物價飆升與能源上漲間接掌握到民主自由國家陣營的政治命脈,也讓這些國家的領袖,都因為內政問題而飽受批評。因此,穩定供應鏈,不讓這些資源成為獨裁國家掐住民主國家局勢的關鍵因子,從小麥跟天然氣中記取教訓,也讓美日台韓在半導體供應鏈整合加速。

只是,日本半導體產業過去曾輝煌一時,1988年曾經市占率達到50.3%,但在美日簽署廣場協議後,如今降到只剩約8.5%。東京大學大學院工學教授、前東芝高層黑田忠廣,在接受電視台訪問時稱:「日本過去在半導體資本競爭中曾經居於領頭、但隨後脫隊了。因此對於之前的失敗做了很多分析,並力求不再犯同樣錯誤」。

台灣擁有最先進技術,但問題在於與中國關係導致局勢緊張,而日本的問題則是在於人手不足外,技術也落後三十年。黑田感嘆「目前半導體人才是全世界都不夠用的,大家在分有限的蛋糕(市場)下搶奪人才,又加速這一個不足情況」。熊本當地已經有許多大學開辦半導體課程,希望在未來幾年補足缺口。

台積電熊本廠的建設,讓人聯想到當年江戶時代末期,美國軍官培理駕軍艦「黑船來航」來敲響日本國門,進而演變出了明治維新。國際局勢變動下,日本也受到台積電這艘黑船刺激,開始官方民間一致重回半導體生產的步調。昔日的半導體王國,能花多少時間重回尖端行列,外界引頸期盼。而台積電熊本廠,也成為往後十年東亞經濟安保戰略的試金石。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