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26T05:27:28.554Z
圖為美國前總統川普2月24日參加南卡羅萊納州初選的選舉之夜活動。
(德國之聲中文網)美國共和黨上週在南卡羅萊納州舉行初選,前總統川普連續第5次在初選拿下勝利,再度打敗該州前州長黑利(Nikki Haley)。
黑利多次批評川普官司纏身、不適任總統,但根據出口民調,有65%的共和黨初選選民認為,就算川普被判有罪,仍可擔任總統。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政治學者達莫法(David Darmofal)向法新社指出,川普「形同就是共和黨的總統提名人選」。
圖為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黑利24日在初選的選舉之夜發言。她曾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以及南卡羅萊納州的州長。
延伸閱讀:若川普卷土重来 中国该开心还是忧心?
美國財經媒體彭博社先前曾預測,若川普再成為總統,將會推動美中經濟進一步脫鉤,除了提高對中關稅,也可能終止中國的最惠國待遇,並對資本流向中國施加更多限制。
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 Institution)研究員梅爾策(Joshua Meltzer)認為,川普政府會傾向利用美國的影響力來促成協議、使中國改變行為。在川普上次執政晚期,他與中國簽署了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美中關稅戰暫時休戰。
若今年川普再度當選,預料將對中國實施更高的關稅;他近期曾提議應對中國商品徵收60%以上的關稅。梅爾策說:「我們會看到更多關稅措施回歸,也會看到(美國)與盟友的合作大大減少……美國會在一些議題上更為孤立。」
曾在川普時期擔任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主任的格里爾(Jamieson Greer)認為,在華府有兩派陣營,一派把中國視為對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的生存威脅,因此有理由採取強有力且廣泛的保護措施;另一派對於高估中國的威脅,抱持著謹慎態度,對於施加強硬的經貿措施表示擔憂。
不過,兩派都認定跟中國有關的風險真實存在。格里爾指出,2016年美國大選競選期間,川普對貿易議題、特別是中國,「非常非常地直言不諱」,對兩黨很多人都認同卻不願公開談的事發聲,也讓中國風險相關議題變成重要話題。
延伸閱讀:2024年民主何去何从,川普可能说了算?
誰當選都一樣?
從美中貿易失衡到科技戰,兩國之間在經濟領域上存在許多分歧,也提高了雙方的緊張關係,其中有許多是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皆重視的議題;專家認為,無論今年美國大選由哪一黨勝出,對中國可能都會採取強硬的立場。
梅爾策表示:「我認為華府的壓力絕對是朝著一個方向,那就是(對中國)更加鷹派。」他指出,目前有來自美國國會的壓力,希望做得更多。
至於如果拜登連任,梅爾策認為,拜登政府不指望跟中國達成協議去讓對方進行重大的變革。「真正的問題是,你要怎麼適應中國當前現實?如何拉攏盟友?」梅爾策指出,從國安角度來看,現在有一種「去風險」的概念。
格里爾則表示,拜登已表明願意維持既有的對中措施,同時在未來的行動上更為聚焦,這一點不太可能有變化。拜登若有第二任期,也可能在氣候變遷等議題方面尋求更多與中國的往來合作。
相关图集:拜登上任一年 美中间发生了哪些大事
两次通话 线上峰会:2021年2月10日,拜登在上任3周后首次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电话,两人就新冠疫情丶气候变化及防止武器扩散等议题交换意见。拜登还谈及中国经济政策丶香港丶新疆人权丶对台施压等美方关切话题。习近平则表明,台湾丶涉港涉疆等问题,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希望美方谨慎处理。9月初,两人再度通话,华盛顿方面称,拜登传达的信息是,美国希望确保“动态保持竞争”,在未来不会出现任何情况使双方转向“无意的冲突”。11月16日,习近平与拜登首次视频通话(图),从公开报道看,议题及相关表述并未超出之前两次通话的范畴。
阿拉斯加会谈 :中美官员3月18日在阿拉斯加举行拜登上任后两国首次高层会谈,参与者包括中国外长王毅、国务委员杨洁篪,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会谈明显带有对抗气氛,美方表示,如果中国希望重建双边关系,应该改变自己的行为;杨洁篪则批评华盛顿进行长臂管辖,王毅警告美国将无法“遏制”中国。会谈被媒体形容为“各说各话”、“针锋相对”,最终“不欢而散”。
涉港中国官员被制裁:2021年3月美中阿拉斯加高层会晤前夕,华盛顿宣布对包括中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内的24名中国大陆及香港高官进行制裁,禁止金融机构与其发生业务往来。美方称制裁原因是北京方面持续打压香港的政治自由。中国全国人大此前通过决议,对香港的选举制度进行改革,被认为使香港民主派参政参选空间进一步压缩。北京回应称会“采取必要反制措施”。
制裁公司名单扩大:拜登上任后,美国扩大了对中国公司的制裁名单。2021年6月4日,拜登签署一项行政令,自8月2日起禁止美国人交易首批包括华为,中海油等59家中国公司的证券。11月,美国延长对中国「涉军企业」投资禁令,延续特朗普时代的措施,禁止美国实体投资被与中国军方有关的中国公司,并对原有名单作了更新。
美副国务卿赴天津:美国副国务卿舍曼(Wendy Sherman,图)于7月25日至26日访问中国,在天津与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外交部副部长谢锋等官员会谈。此次会晤气氛也并不融洽。谢锋指责美国应为两国关系陷入僵局负责,并敦促美方无条件撤销对中方领导人、官员、政府部门的制裁,取消对中国留学生的签证限制,停止打压中国企业,撤销对孟晚舟的引渡等等。舍曼在会谈中强调,美方不希望让“激烈和持续的”美中竞争“转变为冲突”,美国希望确保通过“护栏和界限”,“负责任地管理两国关系”。
孟晚舟获释:9月底,滞留加拿大3年的华为前首席财务官孟晚舟与美国检方达成协议,将针对她涉嫌银行欺诈一事撤销起诉,孟随后获释回到中国。几乎与此同时,在孟晚舟被捕后不久在中国被逮捕并被押的两名加拿大人也得以获释回国。美国政府对此表示欢迎。这被称为中、美、加三国之间一项高风险的“换囚”活动。 有评论称这项进展有助於缓解中美紧张关系。
新大使上任:2021年里,中美分别任命了驻对方国家的新大使。接替崔天凯任中国驻美大使的是秦刚。拜登则任命本已退役的伯恩斯(R. Nicholas Burns,图)任驻华大使。两人均为资深外交官,有丰富的政府工作经验。伯恩斯虽没有太多中国经历,但被视为稳健、务实。秦刚也被视为谨慎型丶而非“战狼式”的外交官。
放宽对记者签证限制:11月16日习近平与拜登线上峰会后,中国官媒和美国国务院当天证实,中美将放宽对来自对方国家记者的签证限制。自2020年初特朗普政府将部分中国驻美媒体列为“外国使团”后,双方均对彼此驻地记者进行限制。华盛顿要求中国官方媒体驻美机构削减60名中国籍雇员,并限制中国籍记者签证,而北京则驱逐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及《华盛顿邮报》的11名美籍驻华记者。之后,许多新申请中国签证的美国媒体工作者也无法顺利取得记者签证。中美两国现相互保障现任常驻记者在遵守防疫规定前提下可以正常往返对方国家。
禁止新疆产品进口:12月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防止强迫维吾尔劳动法》,禁止进口来自中国新疆的商品。未来不管是全部或者部分在新疆制造的商品,都会被预设为涉及强迫劳动丶不得进口,除非公司能够提出「明确和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其供应链中没有强迫劳动,则可有机会上诉。
外交抵制北京冬奥:12月6日,美国政府正式宣布将对2022北京冬奥进行外交抵制,即美国官员将不会出席北京冬奥。理由是“中国在新疆正在进行的种族灭绝丶反人类罪以及其他侵犯人权的行为”。 中国大使馆发言人批评美国此举是将体育政治化,表示:“事实上,没有人关心这些人是否会来”。不过12月底有媒体报道,美方为数十位为奥运团队提供支持的中低阶官员向中国提出签证申请。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月19日证实,中方已经向美方由政府官员组成的团队部分成员审发了相应签证。
延伸閱讀:2024美国总统大选 你需要知道的几件事
美中經濟爭點
美國政界擔心的議題之一是中國持有太多美債,而北京可以藉此施壓華府,威脅轉售債券並降低債券的價值。目前美債總值超過34兆美元,其中8兆由海外持有。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中國是僅次於日本的美債第二大海外持有國,占8160億美元,若加上香港則有1兆美元左右。
科技也是重要美中重要戰場。在拜登執政下,美國尋求在半導體、人工智慧、電動車等領域保持領先或趕上中國,同時也盼避免先進科技工具落入中國解放軍手中。川普時期主要的針對標的則是中國電信巨頭華為,美方希望將華為的5G網路排除在美國及其盟友國之外。
川普任內,美國對中政策聚焦於施加關稅;到了拜登執政,則轉變為更強調限制投資與科技出口,這樣的措施更具針對性,但仍然強硬。拜登政府推出了半導體設備和涉及AI的高階晶片出口管制。此外,美國亦尋求強化乾淨能源供應鏈等關鍵領域的自給能力;在中國擁有豐富礦藏的關鍵礦產方面,美國也在嘗試尋求其他來源管道。
在美中貿易方面,中國雖已非美國進口貨物的最大來源國,但雙方的貿易不平衡對美國仍是隱憂。過去川普對中國施加高關稅,並達成協議欲平衡雙方貿易,卻未能扭轉局勢;拜登政府則一方面大致延續川普時期的對中關稅,一方面推動「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也就是尋求盟友和夥伴、使供應鏈多樣化。
延伸閱讀:研究:美国政府的对华贸易政策代价几何?
有些專家也關注美中之間可能的匯率與貨幣戰爭。多年來,美國指控中國刻意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維持在較低水平,藉此促進出口。去年11月,美國財政部稱中國的匯率機制「缺乏透明」,值得監督。當前的問題焦點還有人民幣的國際化。中國希望人民幣能站穩腳跟,特別是在貿易上,以此來抵抗潛在的美國制裁;同時,北京也不滿美方對他國隨意實施制裁,認為華府將美元「武器化」。
(法新社、彭博社等)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