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2024 - 16:44

已经持续数日法国农业劳动者堵路示威活动似乎出现转机。3日出版的«费加罗报»、«人道报»和«世界报»均以此作为头版头条主题,凸出政府化解危机的措施与环境保护措施间的矛盾。在国际版,中东加沙走廊的战火仍然是3日出版的法国全国性大报特别关注的话题,«解放报»以此作为头版开篇主题,强调以色列政府控制媒体报道,令外界难以知晓加沙居民的惨状的努力。«费加罗报»的长篇报道显示以色列以追剿伊斯兰激进团体哈马斯武装为名的行动正变成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人间的冲突,约旦河西岸在炮火下瓦砾处处,巴勒斯坦人感觉正面对以色列发动的集体惩罚。关于中国,«解放报»书讯版刊登文章,介绍中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法国参议院公共电视台Public Sénat, 3日晚间播出一部纪录片,介绍最早揭露中国文革本质的著名汉学家西蒙-莱斯(Simon Leys)。«费加罗报»和«世界报»均刊登短文介绍这部纪录片。

«世界报»:打破毛主义偶像的西蒙-莱斯(李克曼)

西蒙-莱斯是比利时汉学家Pierre Ryckmans的笔名,他的中文名字是李克曼。1971年,他发表书著«毛主席的新衣»,成为最早认识到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本质的西方学者。«世界报»文章称他为“打破毛主义偶像的人”。该报驻京记者Frédéric Lemaître指出,西蒙-莱斯曾被指责错误地批判中国,但他只是过早地意识到了毛主义的本质,认识到文化大革命不过是毛泽东在罪恶的大跃进失败之后巩固权力的策略。但在法国文化圈虔诚信奉毛的时代,他被当时那些主流媒体无视、蔑视,甚至被污名化。«世界报»也不例外。1983年,他在一次电视访谈节目中,与一名最坚决的毛派人士针锋相对。这篇文章认为,参议院公共电视台3日晚间播出的纪录片既是介绍这位打破偶像的人的生平,也是重新审视当时毛主义者的行为,揭露那一代人完全缺乏真相认知的意识形态。西蒙-莱斯也曾经被毛主义所吸引,他因此学习中文,仔细阅读那些传到香港的宣传文字,与那些冒险逃出中国内地的难民交谈。这种研究者的细致工作令他被看作是美国“中情局的特工”。文章介绍说,这部纪录片一个最可贵之处,是邀请多位当年的重要见证人或当事人表达意见。尤其是René Viénet, 他是当年最早支持西蒙-莱斯观点的少数汉学家之一。«世界报»文章写道,除了个别人外,如今法国学界很少有人称自己是毛派。但西蒙-莱斯的观点只是在1989年6月天安门广场上的屠杀之后才最终赢得共识。文章作者指出,这种集体盲视的后果十分严重。十年前,西蒙-莱斯在澳大利亚逝世,法国大学不曾为他提供任何教职。文章认为,这部纪录片是对一代法国学界和汉学界的检验。遗憾的是影片对主角西蒙-莱斯的人格品质,对基督教信仰对他的影响,或他的文学才华着墨不多。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仍在感叹他的书著«毛主席的新衣»和1974年出版的«中国阴影»,而那些当年批判他的人已经被人遗忘。对于那些熟知西蒙-莱斯的人,这部影片也许并无新意,但它却可以让其他人了解这位伟大的学者。

«费加罗报»:西蒙-莱斯——心胸,勇气和理智

«费加罗报»的文章指出,20世纪的显要人物名录中,不应当缺少西蒙-莱斯。这位比利时汉学家、文学评论家、艺术史专家,因为曾敢于揭露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血腥真相而被排挤出欧洲。1973年后,西蒙-莱斯再也没有去过中国,也很少回到故乡比利时。他自1970年起就与中国妻子定居澳大利亚,并在堪培拉大学任教。他在澳大利亚走完了人生最后四十年。文章写道,西蒙-莱斯完全内化了他对中华语言、文化以及中国人的热爱。他的一生并不仅限于他对毛主义的批判及这些批判对他个人的影响。这部纪录片的最可贵之处在于它让观众感受到这位自由而且高素质的作家的心灵之伟大,信仰之坚定,心胸之开阔。«费加罗报»这篇文章的标题是,“西蒙-莱斯,心胸,勇气和理智”。

这部纪录片3日晚间9点在法国Public Senat 电视台播出。

作者: 瑞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