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以紧张局势一定无法欺骗我们
3月25日,美国对联合国安理会要求加沙地带在斋月期间立即停火的决议草案投弃权票。
这是美国第二次在联合国挑战其盟友以色列,自2016年以来,它没有阻挠一项要求以色列停止在被占领的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的定居点活动的国际决议草案,并确认自1967年以来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的定居点是非法的。
阅读更多
list of 4 items加沙战争唤起了越南斗争的历史及其过去与巴勒斯坦之间的团结
以色列对加沙战争的今日发展:美国因批准向以色列提供武器而受到批评
安理会决议 意义与可行性
拜登是否试图瓦解内塔尼亚胡的执政联盟?
尽管目前华盛顿和特拉维夫之间在以色列加沙地带战争背景下的分歧众所周知,但美国良知在安理会迟来的觉醒一定无法欺骗我们。
事实上,乔·拜登总统的政府在过去六个月的战争中阻碍了许多要求停止战争的决议草案,并在此期间给予以色列全面的外交掩护和无限的军事支持,不顾平民生命和国际法继续对加沙进行战争,不能仅仅因为华盛顿开始批评以色列对平民的袭击并最终允许安理会通过要求停火的决议而改变。
事实上,乔·拜登总统的政府在过去六个月的战争中阻碍了许多要求停止战争的决议草案,并在此期间给予以色列全面的外交掩护和无限的军事支持; 不顾平民生命和国际法继续对加沙进行战争是不能仅仅因为华盛顿开始批评以色列对平民的袭击并最终允许安理会通过一项要求停火的决议而改变的。
首先,让我们就美国的战争政策达成两个明确的观点:第一,美国不仅是为以色列提供政治支持并保护其免受国际压力的盟友,而且还是以色列的战争伙伴。以色列在加沙地带战争中使用的武器很大一部分来自美国。自战争爆发以来,仅截至12月下旬,华盛顿就已向以色列派遣了230多架货机和20多艘满载武器的船只。
尽管华盛顿和特拉维夫之间的紧张局势爆发,但没有迹象表明武器出口自该时期以来有所下降。如果没有美国的特别军事支持,以色列不可能将这场战争持续到现在。
至于第二点,则是目前以美之间的分歧并不是关于战争本身,而是与拜登政府和以色列总理之间的危机有关,这一危机一方面出现在战争爆发之前,另一方面是以色列反对美国对加沙未来和战争结束后第二天巴以冲突的愿景。
从这个意义上说,华盛顿已经并将继续支持以色列在这场战争中设定的广泛目标,但它不能再承受对加沙战争造成的灾难性影响保持沉默的代价。
如果美国现在对以色列立场的转变是为了向特拉维夫施加压力(正如华盛顿所表现的那样),为了阻止拉法市遭到全面入侵,为了让人道主义援助能够到达加沙地带的受灾群众手中,如果拜登政府从一开始就在以色列面前划出红线,那么它本可以从一开始就阻止这场灾难的发生。
除了前总统奥巴马政府在安理会通过一项谴责以色列定居点的决议草案之外,实际没有任何变化
华盛顿还根据以色列希望在巴勒斯坦人需要之前找到摆脱战争的出路的兴趣来制定立场转变。即使在华盛顿没有阻挠最近的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草案的时候,它也投了弃权票,即使它将此归因于该决议草案没有谴责哈马斯运动,这反映出美国仍然不愿表明明确向内塔尼亚胡施压以结束战争的立场。
显然,以色列蔑视联合国,并在数十年的占领期间藐视国际决议,因此不会感到尴尬而改变其对战争的态度。迫使其改变做法的唯一手段只有美国一个人拥有,那就是明确威胁停止对特拉维夫的武器出口和经济援助。然而,华盛顿尚未认真对待这一情况。
拜登的副手卡玛拉·哈里斯最近暗示,如果以色列决定继续袭击拉法市,美国将给以色列带来后果,但她没有准确解释这些后果的性质。美国目前对以色列的压力可能会成功阻止拉法再次发生大屠杀,但无助于解决以色列对加沙战争造成的灾难的影响。
此外,迫使拜登改变对战争立场的主要动机,一方面是拜登寻求在即将于11月举行的总统选举中吸引进步民主党人和阿拉伯人的选票,另一方面是减少美国因这场战争而在中东面临的日益增大的风险。
不管这些动机如何,我们现在关心的是美国是否真的改变了做法。事实上,显而易见的是,拜登政府的这一立场转变尚未上升到迫使以色列结束战争的程度。
因为美国几十年来未能将巴以冲突推向解决阶段,10月7日战争的爆发起到了一定作用。美国政界人士越来越开始意识到华盛顿在这场冲突中所承担的责任。
拜登政府再次开始拥抱两国解决方案。但如果不具备适当的条件,任何这样的道路都不会成功。我们在这里谈论的不仅是结束加沙战争的必要性,而且还涉及主导以色列内部政治的极端主义,以及以色列的定居点,定居点极大地改变了巴勒斯坦的人口结构,如果不取消的话,就不可能建立巴勒斯坦国。
除了前总统奥巴马政府在安理会通过一项谴责以色列定居点的决议草案之外,实际没有任何变化。同样难以想象的是,拜登政府能够在总统选举之前的短时间内,努力扭转巴以冲突进程,实现两国解决方案。
正如内塔尼亚胡在寻求争取更多时间以便尽可能长时间地继续这场战争一样,拜登政府也是在寻求争取更多的时间来掩盖其在这场战争中所扮演的灾难性角色,而不是对以色列施加最有效的压力以结束战争。
本文所表达观点为作者自身观点,并不一定反映半岛电视台编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