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26日電)中國二十多年來投入了龐大人力及資源來編纂「清史」,美媒報導,隨著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推行「正確歷史觀」,官方專家去年審讀書稿後要求修改,令歷史與習近平對未來的願景更協調。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26日報導,幾十年來中國學者按照中共要求,一直在編纂一部清朝正史。其實中共在毛澤東執政初期,已首次探討編纂清史的想法,目的是取代1928年刊印而不夠完備的「清史稿」。在當時的總理周恩來支持下,「清史」編纂項目開始初具規模,但因1966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而中斷。

2002年中共領導人重新啟動了這一項目。多年來,中國政府投入了數千名研究人員和巨額資金來完成這項任務,撰寫了一份長達100多卷、數千萬字的草稿。

清朝對於中共稱其將中國從外國列強施加的「百年屈辱」中拯救出來這一敘事來說是非常重要。這段歷史始於清朝政府在1839年開始的鴉片戰爭中戰敗,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當前的疆域很大程度上繼承自清朝,其正當性也與清朝時期的領土主張密切相關。

報導指出,中國人民清史研究專家戴逸是清史編纂委員會的首任主任,他的團隊於2018年底將新修訂的「清史」送審稿報送上級部門。

審讀工作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有官方背景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歷史研究院主持。中國歷史研究院是根據習近平指示成立的。

報導指出,約有130名專家被指派審讀書稿,他們於2023年發布一份多達130萬字的審讀報告。

熟悉「清史」項目的人士稱,審讀者表示,書稿應強調清朝統治者「統治了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種說法有助中共證明目前對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和其他非漢族群體聚居的廣泛領土的統治具正當性。

另一個批評意見是書稿中有關西方列強如何塑造了中國政治變革的描述。知情人士引述審讀者表示,他們希望淡化西方對清朝政治改革的影響,同時強調外國帝國主義對中國社會的負面影響。

另有知情人士表示,審讀者的批評集中於政治問題,包括指書稿「沒有為人民說話」。多位審讀者也指書稿過於偏離官方觀點,要求進行修改,使過往歷史與習近平對未來的願景能更加協調。

報導形容,這反映在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歷史的作用既重要又充滿政治色彩。習近平憑藉中國對自身歷史的神往,推行他的「正確歷史觀」,旨在強化他的民族復興「中國夢」。在實際執行中,這意味著宣揚民族主義敘事,將中共塑造成中國實現勢不可擋的崛起的唯一保障,同時壓制與官方教條相悖的其他歷史性觀點。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清史專家克勞斯里(Pamela Kyle Crossley)表示,習近平反對把清朝描繪成一個征服帝國,因為這可能助長西藏和新疆等邊疆地區的分裂主義情緒,並助長台灣正式獨立的呼聲。

克勞斯里表示,根據習近平的說法,中國歷史上沒有征服的經歷,只有渴望成為中國人的「愉快統一」。

報導指出,目前還未知「清史」何時出版。(編輯:陳鎧妤/吳柏緯)113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