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嚴正澄清:台灣木耳、杏鮑菇未曾驗出米酵菌酸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31日電)農業部今天發布新聞稿嚴正澄清,國產杏鮑菇、木耳與鳳梨等台灣農產品,皆未曾檢測出米酵菌酸;同時也未有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造成作物病害紀錄,呼籲民眾不用過於恐慌。
有關媒體報導鳳梨與杏鮑菇檢測出米酵菌酸,以及木耳可能遭受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感染,農業部農業試驗所嚴正澄清,國內未曾出現在鳳梨與杏鮑菇檢測出米酵菌酸的報告,也未有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存在台灣農業生產環境並造成作物病害紀錄。
米酵菌酸小百科
米酵菌酸是一種罕見毒素,由唐蒼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 B.cocovenenans)產生,這種菌易在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繁殖,特別是椰子和玉米。在攝氏溫度22至33度和中性pH值的環境中,會迅速增殖,產生大量的米酵菌酸。
- 案例:印尼1895年首次發現米酵菌酸毒素,當地的傳統椰子發酵餅導致數起中毒事件。過去非洲莫三比克、中國皆有案例。2024年3月北市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件,死者血液中檢出米酵菌酸,為台灣首例。
- 症狀:會影響肝臟、腎臟和腦部,引起包括精神不振、頭暈、嗜睡、腹痛、嘔吐等,患者可能併發血便、血尿、低血壓、心律不整、體溫過高、黃疸、四肢僵硬、呼吸困難、休克。嚴重時可能在症狀出現後20小時內死亡。國外群聚事件致死率介於30%至100%。
- 治療:米酵菌酸沒有解毒劑,僅能提供支持性療法,如呼吸衰竭時插管、休克時打強心劑。
- 預防:米酵菌酸不會因洗滌或烹飪而被破壞,請勿食用長期存放於不當環境的澱粉發酵食品。
看更多
關閉
農試所指出,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有4種病原型,可產生米酵菌酸者為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菌(pv. cocovenenans),不會危害農作物,因此國內目前沒有危害農作物紀錄。
農試所說明,過往國內有危害唐菖蒲、蝴蝶蘭 、山蘇、鳳梨及杏鮑菇等作物紀錄,該菌依據其病原型(pathovar)可分類為唐菖蒲病原型(pv. gladioli)、洋蔥病原型(pv. alliicola)、洋菇病原型(pv. agaricicola)等3個病原型,這3種病原型菌並不會產生米酵菌酸,也不會危害人體。
依據農試所菇類專家表示,要產生米酵菌酸條件較為嚴苛,除了需要有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病原型外,需要在特殊環境條件下發酵,如溫度須控制在攝氏22至33度、酸鹼值中性、含鹽量2%以下並含脂質的食物中,發酵1至2天才會產生,並非木耳本身就會產生此毒質。
農試所提到,台灣國產木耳主要以鮮銷產品為主,不需要特別泡水處理,因此選用國產鮮銷木耳,只要用水進行外部清潔即可。而若針對乾木耳,在其泡發過程,建議應多次換水,以避免微生物孳生。(編輯:張雅淨)1130331
延伸閱讀
寶林茶室案再增1例累計31人 新個案吃炒粿條後腹瀉寶林信義店12人驗出米酵菌酸 饒河店2例陰性王必勝估排除相關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 桃園副市長王明鉅籲查醬料:個案曾說很苦米酵菌酸中毒罕見 醫:致命需天時地利勿恐慌咖哩仁當是什麼?傳統節慶餐點源自印尼- 農業部嚴正澄清:台灣木耳、杏鮑菇未曾驗出米酵菌酸2024/03/31 20:06
- 2024/03/31 19:00
- 2024/03/31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