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叶家均
2024-03-15T10:21:36.733Z
鍾睒睒靠著農夫山泉登頂中國首富,如今因為品牌「不愛國」風波,也成為輿論眾矢之的(資料照片)。

(德國之聲中文網)過去數週以來,中國包裝飲用水龍頭品牌農夫山泉深陷「不愛國」風波,公司股價、銷量急挫,市值蒸發逾200億人民幣,創辦人、同時也是屢次登頂「中國首富」的鍾睒睒成為眾矢之的。近日,鍾睒睒為母喪發文時稱,自己無端遭受網路暴力,母親為其受累因而去世。

根據中國《每日經濟新聞》核實的消息,鍾睒睒3月13日在微博朋友圈發文並附帶一張母親近照。他寫道,「母親健康,笑容可掬,心情愉快,沒有基礎疾病」,「因為我被莫名網暴,累及母親,為我所憂,於3月11號下午去世,萬分悲痛」。報導並引述知情人士稱,鍾睒睒母親「走得很突然」,兩人並未能見上最後一面。

鍾睒睒的訃告似乎未能平息延燒多時的網路批判,部分尖銳聲音甚至批評他將母喪與「網暴」做連結,是「連老母親的人血饅頭都吃」。

有學者向DW指出,一連串輿論事件反映了中國網路民族主義正越演越烈;也有學者認為,部分評論形容事件為「文革再起」並不準確,因為今日中國的民族主義者對革命並不感興趣,也不挑戰政治現狀,更近似於希望「讓中國再次偉大」的民粹主義者。

農夫山泉為何陷入「不愛國」風波?

今年2月底,中國飲料大廠娃哈哈的創辦人宗慶后病逝後,農夫山泉與娃哈哈兩大中國品牌的商場恩怨再次被推高至風口浪尖。許多中國網民指稱鍾睒睒年輕時受宗慶后提拔,曾是娃哈哈的代理商,之後另起爐灶創業「對娃哈哈忘恩負義」。諸多圍剿言論中亦包含不實指控。

3月3日,鐘睒睒公開發文《我與宗老二三事》試圖為輿論降溫。他稱,「宗老一直是我尊敬的企業家」,與其亦師亦友也互為競爭對手,自己始終尊敬宗慶后的企業家精神,「從沒有動搖過」,但卻仍未能平息沸騰輿論。

娃哈哈集團創始人、中國曾經的首富宗慶后2月25日去世,享年79歲。

隨後,焦點轉向指控農夫山泉「媚日」並迅速擴大蔓延。許多網民批判農夫山泉旗下飲料「東方樹葉」的設計汲取日本元素,質疑農夫山泉「不愛國」並發起抵制運動,甚至有自媒體直播倒光農夫山泉的水以彰顯「愛國」。

儘管農夫山泉回應澄清,包裝上的建築圖案並非淺草寺五重塔,而是根據中國寺廟建築形象所做;包裝簡介關於「日本抹茶發源史」的部分,也有寫明是日僧於中國徑山寺修佛習茶,「攜蒸青綠茶東渡,日本抹茶由此發源」,旨在體現中國茶及其影響力,「展示了民族自信」。然而中國網民並不買帳,批判聲浪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輿論甚至熱議未經證實的謠傳,質疑鐘睒睒的兒子入籍美國,批評其「媚美」。

莫言同遭指「抹黑抗日歷史」

不只中國首富,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也同遭批評「不愛國」。

2月,擁有超過20萬粉絲的微博網紅「說真話的毛星火」多次發文猛烈批判莫言,自稱是「自媒體愛國博主」的他指控莫言在《紅高粱家族》等作品中涉嫌「醜化八路軍」、「美化侵略戰爭」、「貶低中國人民」、「侮辱先烈」等。

原名為吳萬爭的該名男性網紅之後向地方當局舉報了莫言《紅高粱家族》的出版機構,並在微博發起「是否支持起訴莫言」的網路投票,獲得了9000多人支持。2月22日,他向北京法院具狀提告莫言,要求莫言公開道歉並請求「封殺」,同時索賠15億人民幣。

莫言本周出席對談活動,央視還對莫言進行了專訪(圖為莫言資料照片)。

民族主義為何「越演越烈」?

這並非中國第一次出現批評「媚日辱華」的事件,長期關注中國傳媒議題的中正大學傳播學系羅世宏教授向DW指出,中國民族主義原本「已經算是很極端了」,連串事件進一步反映民族主義情緒愈演愈烈的趨勢。

他指,這一方面與中國的國際關係張弛息息相關,「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科技戰、貿易戰,以及中國被針對、被封鎖的形勢,可能讓中國網路民族主義具備更容易煽風點火的條件,因為中國當局可能營造某種集體受(美日及西方國家)迫害幻覺」;另一方面,中國內部經濟下滑、青年失業率上升等問題,也可能影響民族情緒。

羅世宏認為,對於北京來說,「『愛國主義』是百試不爽的法寶,因此有意予以『武器化』,用來對付內外敵人,只要這股民族主義的狂歡不導向對獨裁領袖的質疑或反噬。」他並表示,事件發生於2月,但在嚴控輿論的「兩會」期間,民族主義言論橫行無阻,「連出面緩頰的胡錫進都連帶成為攻擊對象」,這顯示了「中國政府似乎有意縱容」。

研究中國網路國族主義的萊頓大學教授石若劍(Florian Schneider)則告訴DW,連串事件部分與民族主義有關,也與許多中國人的日常挫折有關。

當代中國人民面對通貨膨脹、住房危機、失業、養老金蒸發以及更多的社會和經濟問題,像鍾睒睒這樣的「中國首富」很容易成為特權和權力的象徵,成為底層民眾憤怒的目標,而這種憤怒通過民族主義的語言表達了出來。

至於部分評論將類似事件與「文革」相提並論,甚至將「小粉紅」比做「紅衛兵」,石若劍則認為此說並不精準。他指,這些狂熱事件屬於大眾民族主義的範疇。相較於官方主導的國家民族主義,這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民族主義。

石若劍解釋,今時今日中國的民族主義者對革命並不感興趣,也不打算挑戰政治現狀,「即使他們抨擊超級富豪等某些精英,但他們是試圖『讓中國再次偉大』的民粹主義者,通常是通過宣揚根深蒂固的保守文化價值觀。將他們與歐美類似的仇外反動運動(如另類右翼)相提並論更為恰當。」

為了流量還是愛國?

在農夫山泉與莫言事件發生後,《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先後在微博發文,為其緩頰。部分中國輿論亦出現討論,認為兩起事件與起說是「愛國」之心,更有博取流量之嫌。

針對農夫山泉事件,胡錫進稱,網路輿論對於農夫山泉的諸多指控並非基於愛國主義,而是「是借助社會和市場特殊情緒冒充『愛國主義』的興風作浪」。他批評寫道:「這樣使用『愛國主義』太庸俗、滑稽了,這已經是對愛國主義的羞辱。」

有學者認為,形容事件為「文革再起」並不準確,今日中國的民族主義者更近似於民粹主義者。

至於莫言事件,胡錫進則指起訴者是「瞄上了互聯網上的民粹資源,覺得這樣找莫言的麻煩,給他扣『侮辱先烈』的帽子『很安全』,別管收益多少,都能『只賺不賠』,所以他這樣幹了。」 

胡錫進在微博寫道:「像莫言的這個起訴者,完全是在扣帽子,斷章取義,他這麽幹雖然一時傷害不了莫言,但這件事在又一次打開互聯網上惡意構陷的邊界和想象空間。一些人會認為,只要舉起『政治正確』的旗號,幹啥都沒問題,他們也因此成了『寧左勿右』的網上示範者。 」他指,起訴莫言者「熱衷於搞對立,以此吸引眼球,刷流量和存在感」,這樣的網路輿論風向「非常值得警惕」。

隨著中國近年逐步緊縮對於網路言論的審查與控管,民族主義似乎成為了一種相對「政治正確」的話題。德國籍學者石若劍告訴DW,民族主義的確是一種「相對安全」的網路意見表達方式,同時也很有「賣點」。他表示,在中國的體制之下,「愛國言論」通過後台演算法的複雜系統篩選過濾,往往能夠得到大量的關注與流量。

他並警示,當中國政府試圖「引導」有關民族主義的討論,如果觀點過於極端,國家有時會將其封殺,但考慮到民族主義在中國已經無處不在,如今要真正控制民族主義情緒「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國家激起了這些情緒,俗話說,現在已是覆水難收了。」

© 2023 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