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乌军援遥无期 亲痛仇快台湾不安 - 要闻分析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日前警告:如果内部严重对立的美国国会阻拦向乌克兰提供本已允诺的美国军援,乌军将被迫“小步”撤退。台湾外交部长吴钊燮则也几乎在同时警告:美国停止向乌克兰运送武器会令中国在侵扰台湾方面更为大胆,并助长北京关于美国是不可靠伙伴的宣传。
乌克兰依靠西方伙伴的资金援助,但是今年头两个月,外国资金援助减少了,与此同时,美国国会的共和党人将美国的援助方案拦阻了好几个月。乌克兰总统在《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周五(3月29日)发表的采访中说:“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这意味着我们没有空防,没有‘爱国者’导弹,没有电子战干扰设备,没有155毫米炮弹。”"这意味着我们将逐步、小步地掉头、撤退,”尽管他补充说:“我们正在争取找到某种不撤退的办法。”
泽连斯基向《华盛顿邮报》抱怨说:美国国会迟迟未能批准价值60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计划,这让乌克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在美国议员们争吵了近六个月的时间里,乌军一直无法计划未来的行动。他警告说,受到强大压力的乌军可能不得不撤退,以确保前线安全并节省弹药。
展望未来,泽连斯基表示,乌克兰的选择取决于美国国会的决定。在乌克兰知道美国会继续对其支持之前,“我们将继续留在东部”。他说,乌军可能会采取有限的进攻行动,但“要把他们赶出去,我们需要更多的武器”。
泽连斯基强调,在美国国会争吵不休的时候,“我们失去了半年的时间”,“我们不能再浪费时间了。乌克兰不能成为政党之间的政治问题”。他指责,批评援助乌克兰的人不了解这场战争的利害关系,“如果乌克兰沦陷,普京将把世界分为”俄罗斯的朋友和敌人。
同样是在本周四,台湾外交部长吴钊燮在台北的一场涉及许多话题的一小时采访中表示:美国停止向乌克兰运送武器会令中国在侵扰台湾方面更为大胆,并助长北京关于美国是不可靠伙伴的宣传。吴钊燮说:“当别人问我们美国可不可以抛弃乌克兰时,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世界不以非黑即白的方式运作,或是你一次只能关注一个战区,这世界紧密相连。”
他还说,如果俄罗斯能够占领更多的乌克兰领土,并宣称取得了胜利,“外界将视之为威权国家的胜利,因为俄罗斯、中国、北韩及伊朗现在关系密切。”
纽约时报3月29日报道说:“拜登政府仍在努力争取国会通过向乌克兰提供600亿美元援助的补充资金方案,但许多众议院共和党人坚决反对向乌克兰提供更多援助,他们采取了前总统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姿态,这位亲俄罗斯的候选人曾敦促共和党人拒绝该方案。几个月来,他们一直声称,如果拜登政府在美国与墨西哥边境实施严格的移民限制,他们愿意考虑向基辅提供更多援助。但在特朗普的怂恿下,他们却拒绝了一项本来可以实现严格限制的拨款方案,声称边境措施过于薄弱。”
此外,“该计划还包括在亚太地区对抗中国的80亿美元援助(其中19亿美元将用于补充美国运往台湾的武器库存);以及向以色列提供141亿美元的军事援助。”
“一些共和党议员认为,中国是比俄罗斯更大的威胁,为乌克兰提供的资金应该用于对抗中国。但是,国会中的其他共和党官员和许多民主党人也提出了与吴钊燮相同的观点:台湾的安全与乌克兰的安全息息相关,如果乌克兰被击败,中国将看到美国的虚弱——以及入侵台湾的胜算在增大。”
“几十年来,中国领导人一直表示,必须将台湾这个事实上独立的岛屿置于共产党的统治之下,必要时可以使用武力。中国领导人习近平继续推动这一立场。美国和台湾政府一直试图阻止中国入侵台湾的想法,包括在该地区加强军事部署,并加强与其他民主国家的联盟。”
吴钊燮说:如果美国放弃乌克兰,中国将“从中得到提示”:如果它能够继续对台湾采取持续的行动,“美国就会退缩,美国和盟友就会退缩”。吴钊燮说,中国官员的想法可能是这样的:“好吧,既然俄罗斯可以这么做,我们也可以这么做。” “所以,美国向受威权威胁的国家提供支援的决心,非常重要。”
吴钊燮指出:“台湾正面临威力强大的认知战。” 2021年美军从阿富汗撤军后,中国通过传统的官方媒体和社交媒体进行宣传,称“美国对任何事情的承诺都不可靠”。中国还散布虚假信息,强调俄罗斯对这场战争的叙事,包括北约的扩张迫使普京总统攻击乌克兰,以及美国最终没有承诺支持乌克兰。在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前夕,普京在北京拜访了习近平,两国政府宣布建立“没有上限”的和“伙伴关系”。
吴钊燮强调说,一些寻求建立反专制伙伴关系的中欧和东欧国家在战争期间加强了与台湾的关系。
纽约时报认为:台湾外长吴钊燮关于美国需要继续支持台湾的言论,与其他台湾高级官员的看法一致。2023年5月,台湾事实上的驻美大使、如今即将上任的副总统萧美琴在华盛顿对记者也发表了类似看法。
纽约时报文章提醒:今年2月,美国伊利诺伊州民主党众议员拉贾·克里希纳莫西在美国议员访问台湾期间表示,现任总统蔡英文和候任总统赖清德向美国议员们明确表示,“如果乌克兰人出于某种原因没有取得胜利,那只会助长对台湾的敌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