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30日電)綜合中國媒體報導,中國醫保近幾年改革支付方式,以診斷關聯群(DRG)制定支付標準,使近來中國部分醫院拒絕診治病情複雜的病人,理由是擔心診療費用超過政府支付標準,導致賠錢診治。

中國新聞週刊引述多名三甲醫院醫生說法,近幾年DRG支付方式在中國逐步推動後,一些臨床醫生開始考慮病患費用有無超過DRG支付標準,而更傾向選擇單次住院時間短、不易給醫院帶來虧損的病人。

以該院的外科手術為例,有腫瘤專科外科醫生表示,去年有30多名患者做外科手術,按DRG支付方式,平均每位患者給醫院帶來人民幣4至8萬元(約新台幣18萬至36萬元)的虧損,因此住院期間一些昂貴的標靶藥物只能有限制地提供給患者。

據腫瘤專科外科醫生張曼瞭解,有的醫院為避免患者的費用超支,若治療涉及較貴的藥物或手術耗材時,會直接建議患者自費外購。病情複雜的患者,治療費用像無底洞,醫生們心裡會沒譜。

第一財經則引述某二甲醫院ICU科室主任說法,指醫保確實需要控費,但問題是改革支付方式往往是一刀切,針對特殊病例需要政策支持。

中國國家醫保局官方微信公眾號9日一連發表3篇文章,針對民間對醫保支付的質疑提出回應,指收治患者費用高於支付標準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醫療機構一定還會收治很多費用標準低於支付標準的病例,並指責醫療機構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一點虧,天下沒有這樣的道理。

中國以前醫保定點機構費用結算方式是按項目付費,檢查、治療項目愈多,醫院收入愈高。但在2019年起,中國開始以DRG和病種分值(DIP)付費在中國國內試辦。

DRG為一種醫保支付方式,按疾病嚴重程度相似、臨床資源消耗相似的原則,將住院病例分到同組,醫保制定相應支付標準,旨在遏制過度醫療並提高醫保基金使用效率。若患者實際治療費用超過支付標準,意味治療該患者會虧損,反之盈餘。DIP則是中國原創的另種針對住院病人支付方式,比DRG分組更細緻。

除了病情複雜的病人難以讓醫院評估外,報導也發現,其實國際上已實施DRG支付的國家,「低碼高編」的現象廣泛存在,也就是將能獲得更高醫保支付額的疾病填入主要診斷欄位,以獲取高額的醫保支付額。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表示,若某個地區實施DRG後,每年所有病種的嚴重程度都往上增長,病人病情整體變複雜,就存在「低碼高編」的可能性。(編輯:謝怡璇/邱國強)113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