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liam Noah Glucroft
2024-04-07T07:19:03.120Z
1939年希特勒在啤酒馆前向纳粹老兵发表演讲,就在他离开后不久,一枚安放在演讲台上的炸弹爆炸了。而希特勒因为提前了演讲的时间而躲过了这场暗杀。
(德国之声中文网)啤酒馆政变(也称啤酒馆暴动)是纳粹独裁者希特勒崛起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场1923年11月8日和9日发生在慕尼黑的政变,尽管当时并未取得直接成功,但塑造了其后的德国历史,并由此改变了20世纪的发展进程。
今年4月1日是1924年审判结束的100周年纪念,彼时希特勒的同谋鲁登道夫(Erich Friedrich Wilhelm Ludendorff)被判无罪释放。
当时,希特勒只是德国(即当时的魏玛共和国)的几位极端主义领导人之一。很少有人能预见到,在接下来不到十年时间里,希特勒与其领导的纳粹党会控制整个国家,令欧洲陷入另一场世界大战,并导致德国制造了令数百万犹太人和其他群体丧生的大屠杀。
慕尼黑的一个命运攸关之日
尽管希特勒1933年掌权,但其夺权野心早在十年前已有踪迹可寻,1923年11月8日晚,希特勒带领约2000名支持者前往位于慕尼黑市中心的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Bürgerbräukeller)。当时,巴伐利亚政府成员和其他知名公众人物聚集在啤酒馆内,纪念德国11月革命,该革命结束了霍亨索伦王朝统治的德意志帝国,建立了魏玛共和国。
贝格勃劳凯勒啤酒馆(Bürgerbräukeller)资料图片
希特勒希望通过向那里的领导人施压,以实现政变愿望。巴伐利亚当时已与中央政府产生分歧,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州长古斯塔夫·冯·卡尔(Gustav Ritter von Kahr)拥有绝对权力。如果希特勒成功,他或可以组织支持者进军柏林,用极右翼独裁政权取代羽翼未丰的议会民主制。
然而,"一切都没有按计划进行"—— 希特勒的潜在同谋者们开始一个个退出。历史学家沃尔夫冈·尼斯(Wolfgang Niess)告诉德国广播电台(DLF)。他写了一本关于该事件的新书。
啤酒馆政变后,希特勒带领政变者前往统帅堂(Feldherrnhalle),但他们“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尼斯说道。当其穿过慕尼黑市中心时,遇到了巴伐利亚警察和军队。交火导致希特勒一方至少14人死亡和四名警察死亡。政变失败。希特勒受轻伤,并于几日后被捕。希特勒以叛国罪被判处五年监禁,但仅入狱不到一年便获假释。
前陆军将领鲁登道夫曾一度挑战魏玛共和国脆弱的法治体系,并散布反犹太主义谎言,声称犹太人和马克思主义者应对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负责。
希特勒政变的完美条件
啤酒馆政变并未令希特勒立刻夺取德国政权,但这次失败却大大激励了其野心。在狱中,希特勒开始撰写《我的奋斗》,这是一部阐述其法西斯主义愿景的自传。这本书也成为了后来迅速壮大的纳粹党的主要宣传物,该党派将策略调整为从试图非法夺取权力转变为合法地从内部夺取权力。在政变未遂后的几年里,纳粹党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选票上的支持。
未遂政变发生时,德国正处于极度不稳定时期,魏玛中央政府软弱无力。官员被暗杀,国家政权受到左右两派暴力势力的威胁。恶性通货膨胀严重,失业问题广泛存在—尤其有着战斗经验的退伍军人群体中有着高失业率。
德国对在一战中向盟军投降仍记忆犹新,也视之为国家耻辱。迫使德国支付战争赔款的凡尔赛条约在伤口上再撒了一把盐,并给德国发展带来更大压力。
这都是希特勒及其纳粹成员能够点燃的火药桶——尽管希特勒及纳粹党不是魏玛所面临的唯一国内威胁,但其政变企图以及之后的权力崛起绝非历史偶然事件。
“如果没有巴伐利亚当时众多的君主主义者、反动老兵、有影响力的民族主义者,以及政治恐怖份子的‘帮助’,希特勒在1923年的崛起是不可能的,”历史学家丹尼尔·西门子(Daniel Siemens)在德国报纸《法兰克福汇报》(FAZ)上评论尼斯的新书时这样写道。
相关图集:第二次世界大战:从突袭波兰到纳粹败亡
1939年:1939年9月1日,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德国国防军对波兰发动进攻,并宣称是为报复波兰此前的袭击行为。然而,这是战争谎言。从9月3日起,与波兰结盟的法国和英国对德国宣战。不过,两国并没有介入在波兰的战事。
1939年:波兰无力抵抗装备精良的德国军队。仅历时5星期,波军便被击败。根据德苏之间的一份秘密协定,苏联红军于9月17日占领波兰东部。第三帝国和苏联在德国进攻波兰前一星期缔结了该协定。
1940年:1940年4月,德军占领丹麦,将该国作为进入挪威的跳板。该国被视为德国战时经济不可或缺的原料的来源地。英国有意切断这一原材料供应线,向挪威派出军队。不过,6月份,盟军也在挪威投降。与此同时,西线进军已经开始。
1940年:在西线,德军和法军依凭庞大的堡垒,对峙了整整8个月。5月10日,德军对中立的荷兰、卢森堡和比利时发动进攻,在短短数天内,便占领了这些国家,并以此绕开了法国的防守线。
1940年:德军从背后突袭法军,快速向巴黎推进,于6月中旬占领该市。6月22日,法国投降,并一分为二:希特勒德国占领部分和“维希”政府法国,该傀儡政权以贝当将军为首。
1940年:希特勒袭击英国。德国轰炸机将考文垂这样的英国城市夷为了平地。在法国北部和英国南部之间的英吉利海峡上空发生大规模空战。皇家空军给德国空军以痛击,从1941年年初起,德国空袭次数明显减少。
1941年:“英国空战”失败后,希特勒掉头向南,此后又转向东部。他命令德军侵入北非、巴尔干以及苏联。与此同时,更多国家加入由德、意、日为轴心的“轴心联盟”。
1941年:年初,希特勒命令进攻南斯拉夫,此前,该国退出了“轴心国联盟”。德军也没有放过驻扎有英军的希腊。1941年5月,大批德国伞兵空降希腊克里特岛,成为史上最大空降行动之一。
1941年:1941年6月22日,德军实施“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德国宣传机器称,这一计划的目的是为“扩大德国在东部的生存空间”。实际上,入侵是一场灭绝行动。在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德国军人犯下无数战争罪行。
1942年:最初,红军几无还手之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军的攻势逐渐受阻。巨大的人员损失和不安全的后勤补给线削弱了德军的攻击力。希特勒虽控制了几乎整个欧洲大陆、北非及苏联的一部分,但是,1942年成为战争出现转折的标志。
1942年:德国的盟国意大利于1940年6月加入战争,进攻在北非的英军。1941年春季,希特勒派出“非洲军团”,以为增援。直到1942年秋季的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前,英军一直退守。此次战役使战局出现根本性改变,德军进入退却态势。1943年5月13日,非洲军团投降。
1942年:希特勒政权在东部战线后方设置诸如奥斯威辛—比克瑙(Auschwitz-Birkenau)这样的灭绝营。600多万人死于纳粹的种族灭绝狂。他们或遭枪杀、被煤气毒死,或死于饥饿和疾病。成千上万德军士兵和冲锋队成员参与了这一灭绝人类罪。
1943年:战争进入第四年,局面完全改观。在东部战线,红军开始反击。在南部,盟军登陆意大利。德国及其盟友无可挽回地进入守势。
1943年:斯大林格勒是战争转折的象征。从1942年7月起,希特勒军队的第六集团军试图攻占这座俄罗斯城市。至指挥官们于1943年2月放弃毫无希望的战斗,斯大林格勒战役已导致约70万人丧生,其中多为红军官兵。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动摇了众多德国人的战斗意志。
1943年:随着在非洲的德军和意军部队投降,西方盟军攻占意大利,并由此出发,在欧洲大陆上与轴心国作战的道路被打通。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亚登陆。美国也是盟军一部分。希特勒于1941年对美国宣了战。
1943年:9月,盟军登陆意大利本土。罗马政府签署停战协议。希特勒为此命令德军占领了意大利。盟军在意大利南部艰难向前推进,希特勒军队在该国的其余地区不断制造屠杀和恐怖事件。
1944年:在东线,红军势如破竹,德国侵略者节节败退。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一个又一个国家落入苏联之手。西方盟军也加强了攻势,登陆法国北部,此后不久,又在法国南部登陆。
1944年:6月6日清晨,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其他国家的部队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海滩登陆。德军司令部虽已预料到盟军将发动登陆战,但预测的登陆点错误。西方盟军由此得以扩展其桥头堡,并从西部痛击希特勒。
1944年:8月15日,西方盟军在法国南部再度发动反击战役,登陆普罗旺斯。在北部和南部,盟军迅速推进,8月25日,巴黎解放。10月,亚琛成为被盟军攻占的首座德国大城市。
1944年:1944/45年冬,德军在西部集结,在阿登纳森林地区发动反攻。在最初失利后,盟军终于粉碎了德军的抵抗,并由西、东两个方向发动对“大德意志帝国”本土的不可阻挡的攻势。
1945年: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 为不致被俘,希特勒于4月30日自杀身亡。战争历时6年,约5000万人丧生,欧洲的大部分地区满目仓夷。1945年5月,德国统帅部陆军元帅凯特尔在柏林签署投降书。
尽管纳粹党在政变未遂后被立即取缔,但另一个类似的党派再次出现,并在随后一年的巴伐利亚选举中赢得了30%的选票。不久后,纳粹在希特勒的掌舵下重返舞台。
从德国纳粹历史中汲取教训
直至今日,这场政变及其所涉及的更广泛的纳粹经历都在对德国、其法律和制度产生深远的影响。且危险依然存在。德国右翼民粹主义政党“选项党”(AfD)在民意调查中获得了创纪录的支持率。其在德国西部黑森州去年举行的州选举中,一举成为第二大党,而今年德国东部的州举行选举时,它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希特勒称之为家乡(希特勒出生在当时的奥匈帝国)、并将其作为最终崛起为国家权力策源地的巴伐利亚州,超过30%的选民将选票投给了选项党或自民党(Freie Wähler)——另一个民粹主义右翼政党。前者在政治上仍被孤立——其他政党声称拒绝与其合作,后者则支持巴伐利亚州政府中的保守派执政党基社盟(CSU)。
对于一些历史学家和政治观察家而言,这种合作方式带有过去的痕迹,并伴随着一种令人沮丧的似曾相识感。
“如果知道一百年前是什么导致了的德国走向毁灭,那么就可以稳固、加强欧洲的力量,防止新灾难的发生,” 同样写过希特勒政变的记者尤塔·霍夫里茨(Jutta Hoffritz)这样告诉德意志广播电台,“这就是为什么仔细研究1923年是值得的。”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