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4T07:13:52.155Z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Fitch Ratings)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

(德国之声中文网)国际评级机构惠誉(Fitch Ratings)周三(4月10日)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理由是中国经济在向新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公共财政出现风险。

去年12月,国际评级机构穆迪(Moody’s)也进行了类似下调。当时,中国政府正加大努力,通过财政和货币支持来刺激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疫情之后的微弱复苏。

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吴卓殷(Gary Ng)表示:“惠誉的评级调整,反映了中国公共财政在增长减速和债务增加的双重打击下,正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吴卓殷说:“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很快就会出现违约,但一些LGFV(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可能出现信贷两极化,尤其是在财政状况较差的省份。” 

评级机构惠誉预计,2024年中国政府一般赤字--包括基础设施和其他官方财政活动--将从2023年占GDP的5.8%攀升至7.1%,这是自2020年占GDP的8.6%以来的最高值,当时中国政府的“清零”防疫政策对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

虽然惠誉将中国的评级展望从下调至“负面”,表明在中期之内有可能下调评级,但该机构仍确认中国的发行人违约评级为“A+”,这是其第三高的评级。另一家主要评级机构标普也将中国的评级定为A+,相当于穆迪的A1。

相关图集:危机四伏的中国经济

房企爆雷:8月初,中国又一家房地产开发商巨头碧桂园面临违约风险。该公司有2笔美元计价的债务8月8日逾期未支付利息。作为少数尚未出现违约的中国大型房企之一,碧桂园的“爆雷”是对本已脆弱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又一打击。在本次房地产危机中首先触礁的恒大集团则于8月17日依美国《破产法》,向美国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恒大的负债高达3300亿美元。其在2021年底发生违约,导致中国各地出现大批未完工的烂尾楼。大多数分析师认为,未来几个月内,中国的房产价格和销量仍将进一步下滑。
信托失信: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金融信托行业也出现危机。在7月底传出中融国际信托集团无法按时支付票息和本金消息后,中国媒体8月中旬报道,数十种中融信托产品出现逾期兑付。该集团北京总部前发生投资者要求还钱的抗议(图)。中融管理着约1380亿美元资产。许多中国房地产开发商通过信托公司进行项目融资。控制中融的中植集团管理着超过一万亿元人民币的资产,也承认有流动性困难。路透社报道指出,中国影子银行的资金总量大约为3万亿美元,相当于英国国民经济的总体量。影子银行的一系列支付违约行为可能会引发广泛的连带效应。
生产、零售数据低迷,通缩风险上升: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经济数据显示,社会消费品零售、工业产出和投资增速都低于预期。这显示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商业和消费引擎动力严重不足,通货紧缩风险上升。同时,7月份中国银行新增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双降,其中信贷增量比六月份骤减了89%,是2009年11月来的最低的新增贷款量。
进出口双降、外商投资滑坡:中国海关数据显示,七月份中国外贸数据远低于预期,进口同比下降了12.4%,出口则萎缩了14.5%。根据中国商务部7月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的外国对华直接投資(FDI)较去年同期下降2.7%;二季度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同比下降20%。而彭博社根据中国外汇管理局所公布数据的计算则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外商直接投资负债同比暴跌87%。尽管有中国专家在财经媒体分析称,上述数据差别源于统计口径不一致,但外资流入明显减少已是不争的事实。
青年失业率创新高:今年以来,中国的青年失业率持续上升,4月份突破20%,6月份已升至21.3%。各项经济数据低迷让民众对经济前景和就业形势的焦虑增加。而国家统计局8月却宣布,全国青年人等分年龄段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将暂停发布。这一消息引来民众的广泛批评和嘲讽,有网民戏称当局这次从工具箱中拿出的是“眼罩”。
外银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根据路透社8月18日对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巴克莱银行、德意志银行研究中心和野村证券五大券商此前以及最新对中国2023年GDP增长预期的对比,摩根士丹利将对中国2023年的GDP增长预期从此前的5%下调为4.7%;摩根大通从5%下调至4.8%;巴克莱银行从4.9%下调至4.5%;德意志银行研究中心从5.3%下调至5%;野村证券从5.1%下调至4.6%。路透社指出,主要券商下调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背景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危机使得经济增长前景进一步恶化。

惠誉预测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为4.5%

惠誉预测,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从去年的5.2%放缓至2024年的4.5%。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中国今年的GDP将增长4.6%。

尽管有初步迹象表明中国经济正在站稳脚跟,但是国际评级机构仍然发出了警示信号。

继出口和消费者通胀指标好于预期之后1-2月份的工厂产出和零售销售也超过了预期。这些数据增强了中国政府的希望,认为能够实现2024年GDP增长5.0%左右的目标

惠誉表示:“展望评级的调整反映了中国公共财政前景面临的风险在增加,因为在从依赖房地产的增长向政府认为更可持续的增长模式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前景须应对愈来愈多的不确定性。”

惠誉认为,从评级角度看,近年来广泛存在的财政赤字和不断上升的政府债务已经削弱了中国财政缓冲能力。

中国计划将预算赤字控制在经济产出的3%,低于去年修订后的3.8%。但关键是,中国计划发行1万亿元人民币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而这并不包括在预算之内。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额度定为3.9万亿元,而2023年为3.8万亿元。

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1月份的报告,2023年中国总体债务与GDP之比攀升至287.8%,创下新纪录,比上年同期高出13.5个百分点。

中国财政部对评级调整表示遗憾

在地方政府努力应对财政收入放缓和土地出让低迷的情况下,计划发行国债预示着中国政府愿意为实现增长目标承担更多负担。

恒生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丹认为:“惠誉的评级调整反映了人们对中国财政健康状况及其长期推动经济增长能力的根本担忧。” 他说:“随着私人投资的滞后,国家支持的资金在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变得更加重要,无论是在基础设施支出方面,还是在地方政府对高科技产业的引导资金方面。”

中国财政部周三表示,对惠誉下调中国评级展望感到遗憾。中国财政部在一份声明中说:“长期看,保持适度的赤字规模,用好宝贵的债务资金,有利于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增长,最终有利于维护良好的主权信用。”

穆迪在去年12月对中国的信用评级发出了降级警告,理由是中国需要花费成本来救助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并控制房地产危机。

相关图集:盛极而哀 中国房产业风雨飘摇

房企接连爆雷:中国房地产商碧桂园2024年2月28日表示,27日遭债权人提出了清盘呈请。消息一出,碧桂园28日在香港股价下跌约12%。在中国政府欲重建各界对房地产业的信心之际,此事也对经济前景蒙上阴影。此前碧桂园是为数不多的没有出现资金问题的中国大型开发商之一,但2023年上半年亏损达到了67亿美元。9月中,碧桂园获得债权人的批准,将六只境内债券的偿还期限延长三年。
恒大资不抵债:中国房产巨头恒大集团才刚于今年1月底遭香港高等法院裁定资不抵债,勒令清盘。碧桂园债务估计约1.36万亿人民币(约1900亿美元),接近其1.43万亿人民币的资产;恒大集团负债则达到3000亿美元。恒大2023年9月22日提交给证券监管机构的公告中称,由于房地产销售不如预期,该公司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350亿美元的债务重组的方案。9月底,恒大证实其创始人许家印"因涉嫌违法犯罪,已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2021年恒大陷入资不抵债,导致了一系列开发商违约,引发了中国的房地产泡沫崩解。
金融信托巨头陷入财务危机:2023年8月,有报道称中国最大私人信托公司中融信托出现财务危机,无法完成信托产品的兑付,影响范围可能达到人民币3500亿元。其母公司中植集团也承认有流动性困难,计划债务重组。8月16日,约二十名抗议者在北京中融信托大楼前抗议要求还钱,他们购买了高收益的金融产品,却无法得到兑付。信托业历来是房地产商重要的资金来源,房地产业的爆雷也使信托业陷入危机。
放松限购刺激房市效果不彰:中国央行2023年8月宣布降低首次购房者现有抵押贷款利率,以及部分城市的购房首付款比例。从8月末到9月初,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相继官宣实施"认房不认贷"政策,名下无房人群的购房门槛比之前降低,不少购房人将由二套房资格变为首套房资格,首付比例大幅下调。此后有报导指北京的房产交易出现小幅反弹。但更多的专家指出,这些措施可能会使房地产交易中产生短期反弹,但不足以稳定房地产市场。”
空置房屋“14亿人住不完”:据中新社发布的一段视频,中国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的贺铿9月23日在2023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大会上称,“现在房地产供应过剩,空置的房屋究竟有多少,各个专家估出来的数字相差很大,但是14亿人可能住不完。”他认为“房地产企业必须转型,早转型早主动”。
数百万套房屋未售出:资产管理集团思睿投资(Grow Investment)首席经济学家洪灏表示,调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可能需要多年甚至长达十年的时间。“原因是,我们为中国人建造了太多的住房。”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8月底,全国未售出房屋的总建筑面积为6.48亿平方米。根据路透社的计算,以平均房屋面积90平方米来算,中国未售出房屋的总建筑面积当于720万套房屋。这还不包括因现金流问题已售出但尚未竣工的大量住宅项目。

(路透社)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