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的欧洲之行揭露欧盟持续存在的分歧
2024 年 5 月 10 日,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托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一家餐厅共进午餐后交谈 [路透社/Vivien Cher Benko 总理办公室的讲义]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份官方声明中表示,“五月,当匈牙利大平原花香四溢时,我将应舒尤克·道马什总统和欧尔班总理的邀请对匈牙利进行国事访问。” 对他 5 月 9 日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布达佩斯之行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言论,此次访问还包括法国和塞尔维亚。
当欧盟其他国家庆祝“欧洲日”,纪念1950年启动欧洲一体化项目的《舒曼宣言》时,欧尔班称赞习近平主席领导的中国是“新世界秩序的支柱之一”。
习近平主席访问匈牙利期间宣布了一项耗资 20 亿欧元(21 亿美元)的铁路项目,中国资助的大型工业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去年12月,中国顶级汽车制造商比亚迪宣布将建设一家生产电动汽车(EV)的工厂,而另一家中国公司CATL则承担了一个耗资73亿欧元(合78.6亿美元)的电池厂项目。
中国是匈牙利最大的外国投资者,已向多个项目投入约 160 亿欧元(170 亿美元)。
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二次访问这个被许多人视为中国在欧盟内部的特洛伊木马的国家。 欧尔班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消除这种观点。 他沉浸在与北京特殊关系的荣耀之中。
尽管匈牙利政府向北京示好,但欧洲人总体上认为中国构成了重大战略挑战。 无论是乌克兰战争、核军备竞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努力,还是对不公平贸易行为的担忧。
欧洲希望中国成为合作伙伴,但也意识到过度经济依赖的风险,特别是在中国拥有优势的绿色技术等新兴领域。 去年10月,欧盟委员会对在欧盟市场上销售的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从中国国家补贴中不公平地受益展开调查。
转向更具防御性的姿态反映了欧盟某些地区的情绪变化。 即使那些对马克龙支持“战略自主”观点持怀疑态度的人也承认,欧盟应该受到保护,免受外部威胁和风险的影响,其中包括中国。
在过去的美好时光,当欧盟乘着全球化浪潮、率先开放市场和资本自由流动时,人们更容易认为与北京的关系是双赢的,这一切都与经济效率有关。
然而,随着西方从全球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以及中国在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许多地区变得更加自信,这种基调在2010年代发生了变化。2013年至2022年间,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增加了两倍多,达到近4000亿欧元(4300亿美元),新冠大流行和全球供应链的中断,以及俄乌战争的爆发,巩固了莫斯科和北京之间的历史性和解,对中欧关系的乐观愿景造成了最后的致命打击。目前,欧盟将北京描述为“合作伙伴、经济竞争对手和系统竞争对手”。
去年,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呼吁“消除中国的风险”。 习近平主席欧洲之行的第一站包括与马克龙和冯德莱恩就持续的贸易争端和中国对乌克兰的政策进行会谈,反映了这种新的情绪。 然而,进展甚微。
问题在于,去风险并没有得到整个欧盟的普遍接受。 匈牙利也许是最明目张胆的例子,但远非唯一国家。 显然,德国也没有完全同意采取新的、更加强硬的做法,平心而论,德国总理朔尔茨在4月中旬访问北京期间,与马克龙唱过同一张赞美诗。 在乌克兰问题上,朔尔茨呼吁中国“明确表示必须结束这场毫无意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德国总理也对中国贸易行为发表了强硬声明。然而,广泛的贸易联系以及德国大型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存在,尤其是大众汽车等汽车制造商,推动政府政策走向参与。此外,朔尔茨本可以来到巴黎来展示与马克龙和冯德莱恩的团结,但他没有。
欧盟最亲密盟友美国的强硬立场也是一个因素。 华盛顿两党一致认为,中国是地缘政治的头号对手。 大多数欧盟国家——当然是法国和德国——更倾向于在这场斗争中保持中立。 去年访问中国时,马克龙警告称存在“陷入不属于我们的危机”的危险。
欧盟许多人担心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和技术竞争的影响,两国都发放了数十亿美元的补贴来支持各自的经济,从而削弱了欧洲工业的全球地位。 然而,实现战略自主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尤其是因为要依赖美国的军事力量来保护欧洲,如何应对中美竞争没有简单的方法。
习近平主席的欧洲之行凸显了紧张局势,但也凸显了欧盟主要大国与北京保持富有成效关系的愿望。 但目前看来,中国拥有的筹码比欧洲还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