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16T03:46:28.452Z

去年3月,中俄領袖在莫斯科會晤。(資料照)
(德國之聲中文網)俄羅斯總統普丁週四(5月16日)抵達北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東門外廣場,親自迎接普丁開啟此行首場會談。
在為期2天的訪華之旅中,普丁除了會晤習近平和總理李強外,也將參加中俄建交75週年晚會,並造訪與俄羅斯關係密切的哈爾濱市。
克里姆林宮的外交政策顧問烏沙科夫(Yuri Ushakov)指出,普丁和習近平16日晚間將舉行非正式的茶會,討論議題包含烏克蘭、亞洲、能源與貿易;俄國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安全會議秘書紹伊古(Sergei Shoigu),以及俄國重要企業領袖,都將出席這場會議。
拉夫羅夫在普丁出發前說,俄中期盼「促進更公平、民主的世界秩序」。不過,這兩國領袖近年都各自修改了憲法,為自己終身掌權鋪路;同時也都遭批,利用其國家的軍事力量,恫嚇區域內其他國家。
此行訪華,是普丁新一屆任期首度出訪海外,也是6個月內二度踏上中國土地;他上一次訪華是去年10月。路透社分析,普丁訪問外國首站選擇中國,是在向世界釋放出訊號,展現俄方心目中的優先順序,以及普丁個人與習近平的關係有多深。
訪華前夕,普丁接受中國官媒新華社專訪,普丁稱他與習近平每次會面不僅是「老朋友之間的交流」,還會對雙邊和國際議題「富有成效地交換意見」。
普丁強調中俄在經濟領域的合作是「自主選擇」,並提及兩國在國際重要議題「持相似或相同立場……都不接受西方將基於謊言、虛偽和憑空臆造規則的秩序強加於人的企圖」。
2022年俄國侵略烏克蘭之前,普丁與習近平曾在北京宣示雙方「無止境」的友誼;針對歐美對俄制裁,中國也跟俄羅斯口徑一致,批評這是西方的「霸權霸道霸凌行徑」。
歐美質疑中俄關係
俄烏戰爭2年多來,中俄貿易額屢屢創下新高;中國從俄方獲取廉價的石油和天然氣,卻也面臨越來越大的西方壓力。
中國一直主張在俄烏議題中保持中立,但歐美質疑中國協助俄國軍工產業發展,持續出口工具機、微電子等非致命性的軍民兩用科技產品給俄國,讓其得以繼續生產武器。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4月初訪華時曾透露,對於協助軍民兩用產品貿易的中資銀行,美方不排除對其實施制裁。
相关图集:中俄关系变迁:从兄弟、对手到战略伙伴
最初的盟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的第二天,苏联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年底,毛泽东赴莫斯科访问,并在苏联停留两个多月,参加了斯大林70岁生日庆生活动(图)。事后毛泽东抱怨受到斯大林的冷遇,以及签约会谈进展不顺利。1950年2月14日,毛泽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两国结为盟友。
苏联“老大哥”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被外界视为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协定,苏联从贸易、高等教育、核技术、工业等一系列方面向中国提供资金、物资和人员的援助,以帮助中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政府1953年针对经济发展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在苏联的帮助和策划下出台的。毛泽东强调要在各方面向苏联学习,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图为1956年出版的纪念中苏友好条约6周年的报道图册。
朝鲜战争: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于10月出兵参战(图为志愿军跨过冰封的鸭绿江),直接与美国主导的联合国部队对抗,中国称之为“抗美援朝”。苏联没有直接参战,但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和资金援助。1953年6月南北双方签署了板门店协议:规定朝韩以北纬38度线为界停火,这固化了朝鲜半岛的分裂格局。
从反目到决裂:1959年9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图),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活动。当时中苏领导人在政治理念上的分歧和战略利益方面的矛盾就已显现。1960年莫斯科召回援华的全部苏联专家,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北京则对苏联的“修正主义”以及苏共的对外对内政策展开了长期的尖锐批评。
边境冲突:中国和苏联是世界上拥有最长陆地边界的两个邻国。1964年中苏第一轮边界谈判失败。
1969年6月3日,中、苏两国军队在界河乌苏里江的珍宝岛爆发冲突(图为珍宝岛中国守军),双方均有伤亡。同年,两国又在黑龙江八岔岛和新疆铁列克提再次发生武装冲突。9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取道北京,在机场与中国总理周恩来紧急会晤3小时,达成共识维持边界现状,避免武装冲突。
中苏交恶:勃列日涅夫任苏共领导人后,中苏关系依然处于对峙势态。1966年中国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两国间几乎停止了所有交往。1967年,红卫兵曾冲击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图为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包头钢铁厂工人抗议“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示威。
抵制莫斯科奥运:进入70年代后,中国开始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改善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国向国际社会开放的大门。1980年代的苏联,则因入侵阿富汗遭到西方国家更严厉的制裁和对抗。1980年莫斯科举办奥运会,中国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抵制阵营。
关系正常化:在苏联末期,中苏关系有所缓和。从1982年10月至1988年6月,中苏两国政府特使就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了12轮的磋商。1989年5月,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同邓小平会晤。双方在北京发表了《联合公报》,标志两国关系正常化。
从睦邻到战略伙伴: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宣布承认俄罗斯为苏联的继承者。两国最高层之间开始恢复往来。1999年,《关于中俄国界线东西两段的叙述议定书》签订,遗留已久的边境划界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01年普京上台后,俄罗斯与中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定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0年,两国确认"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图为普京、布什和江泽民在2001年的上海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
共赴国际舞台:进入新千年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北京和莫斯科都有意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金砖国家”(BRICS)峰会、上海合作组织(2002年成立)这样的多边平台为此提供了机会。图为2016年10月在印度举行的金砖国家首脑峰会。
政治强人的友谊:习近平和普京这两位威权专制领导人,有着相似的大国政治信念。在坚定巩固自身权力的同时,也都希望打破美国主导的现有国际秩序。2022年2月普京访问北京、出席冬奥会期间,中方强调中俄“友谊无上限、合作无止境”。图为2018年习近平在俄罗斯远东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与普京品尝鱼子酱煎饼。
不是盟友,胜似盟友:2022年2月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在国际上备受制裁和孤立。但中国始终拒绝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行为,而指责美国和北约应为冲突负责,反对制裁,呼吁重视俄方的“安全关切”。同时中国大幅扩大从俄罗斯的进口,特别是能源进口。2023年3月,习近平访问莫斯科,成为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首位访俄的大国元首。
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在5月初到訪法國期間,與法國總統馬克宏會晤後曾表示:「中國願同法國一道,以巴黎奧運會為契機,倡議運動會期間全球停火止戰。」
儘管普丁在專訪期間稱「就烏克蘭問題進行對話持開放態度」,並且願意談判。但是否將在此次訪中行後宣布在奧運期間停火,也成為各方關注焦點。
德國波昂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教授辜學武向DW表示,這次「習普會」,習近平會要求普丁同意在巴黎奧運期間停火,而普丁可能會因有求於中國而給習近平面子。「中俄聯合公報如果不提到這一點,就是習近平失敗了。如果提這一點,就是普丁向習近平屈服了。」
奧地利國際關係學院博士後研究員戴昕昊(Thomas Eder)則較不樂觀。他認為,中國不希望因這樣的要求損害中俄關係,而俄方也只會在前線戰事是烏克蘭佔優勢之際,才可能同意奧運時停火。
(綜合報導)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