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仲岚
2024-05-21T06:13:41.689Z
台灣新任的正副總統賴清德、蕭美琴,以及由外長轉任國安會秘書長的吳釗燮,19日參加外交部舉辦的酒會迎接外賓。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週一(5月20日)走馬上任,日本跨黨派的議員聯盟「日華議員懇談會」(簡稱日華懇)派出31人到台灣參加賴清德就職典禮,人數創下歷來最高紀錄。其中,執政的自民黨有18人;除了共產黨籍外,其他黨籍皆有議員赴台,也是首次。

上任之後,賴清德的第一場午宴,隨即接待日華懇的來訪議員,可見賴清德本人對於台灣與日本關係的重視。

日華懇的會長古屋圭司面對媒體詢問「是誰主動邀請」時,稱「這是雙方確認與協議的結果,行之有年的信賴累積,互相告知」。席間他也說,「台灣與日本是生死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對台灣這位「患難見真情」的摯友,需要加深對話。

古屋在會中宣布未來深化台日關係的6個新面向,包括:日美台三國戰略對話會在台灣實體召開;支持台灣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組織;支持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且日華懇將成立團隊小組輔助;全力支持經濟安保;支持台日人才互動來訪;成立女性專業小組跟台灣交流女性從政議題等。

古屋對賴清德的典禮談話給予肯定:「對於台灣身份認同的堅持這點(很認同),表述方式或有不同,但核心精神我認為是很像(蔡英文)的。」

中國駐日大使高聲批評

然而,中國官方對於賴清德的發言感到相當不滿。中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台辦)不假辭色地批評賴「暴露台獨工作者本性」。

此外,中國駐日大使吳江浩也在這天與日本政界人士、學者們舉辦座談。席間,吳江浩批評賴清德就任是「公然為台獨勢力幫襯」,直言「日本公民將會被拖入火海」。過去在日本以溫和姿態交流的吳江浩,這次被認為罕見拿出強硬態度。

根據中國駐日大使館20日發布的聲明,吳江浩批評日本部分人士「鼓譟『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大肆渲染中國『武力攻台』,竭力煽動恐慌情緒」。他重申中國對台立場不變,稱中方「願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的前景,但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對於吳江浩的反彈,日華懇幹事長萩生田光一回應,日本議員赴台觀禮,「他國無權置喙」。

圖為中國駐日大使吳江浩去年4月在東京與日本立憲民主黨代表泉健太會晤。(資料照)

不過,雖然日台之間瀰漫友好氣氛,雙方關係其實仍存在陰影。中間偏左派的《朝日新聞》指出,自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等發言後, 民意調查顯示有6成日本民眾認為日本應在台灣遭受攻擊時給予援助;但事實上,派遣日本自衛隊或是支援武器的法律限制仍高。

該報導引述日本防衛省的研究機構「防衛研究所」專家五十嵐隆幸,稱「有勇氣的發言會發生誤解」,而未來可能發生衝突時的避難與演練「需要更腳踏實地的反覆討論」。

美日台三國戰略合作加深

賴清德過去曾自稱為「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但在競選總統以及正式就職時並未明確主張「台灣獨立」,而是強調要依循蔡英文的路線,守護台灣的自由、民主與繁榮,一方面加強國防,一方面鞏固與民主世界盟友的關係。

中間偏右的《產經新聞》社論寫道,為防止台灣海峽發生不測事態,日本西邊的防衛工事有必要大幅強化;而只有日台強化自身防衛力,才能提高對中國的嚇阻。社論認為,未來美日台的戰略會談常態化勢不可擋。

但該社論也提及,中國將擴大國民黨等親中勢力在台灣的影響力,而介入內政是最划算的方式;此外,中國會繼續出動船艦在金門等離島滋擾、派軍機繞台飛行,用威嚇手段搭配特定媒體宣傳,來達到中國想要的效果。

《朝日新聞》的社論則提到中國近年經濟成長下滑、台商對中國投資銳減等趨勢。社論主張,此時需要經濟復甦的是中國,而拿回台灣經濟界的信任、讓其安心才是當務之急;習近平政權應該要先評估雙方的利益,改善「欠缺包容性跟柔軟性的台灣政策」,才能讓兩岸關係出現緩和。

最佳時刻中的如履薄冰

台日之間的關係互動,除了上述的加深交流外,未來台灣駐日代表謝長廷的位置將由誰接手,也是決定賴清德時期的台日互動關鍵。蔡英文未來是否可以在適當時機訪日,亦成為媒體關注焦點;對此,古屋圭司僅稱:「大家都會想到這問題,但我只能說會研究,這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講出來的。」

值得注意的是,各大日媒在賴清德就職典禮隔天的社論,幾乎都把焦點放在「兩岸關係必須要有新的對話,否則未來4年關係只會更惡化」。

《產經新聞》社論認為,賴清德任用鄭文燦擔任海基會董事長,或許是唯一可以促成兩岸重啟交流的契機;《每日新聞》則以「險峻下的出航」形容賴清德的處境,未來前方的波濤洶湧仍未可知。

另外,也有國會議員私底下表示日台關係來到「二戰之後的最佳時刻」,外交官員更稱「賴的演說內容很出色」。但與此同時,目前可能也是兩岸關係降到最低冰點之際。繼承蔡英文路線的賴清德強硬重申「兩岸互不隸屬」,或許也引起日本官方更多注意。

日本官房長官林芳正20日表示,對於台海和平穩定、透過對話解決問題的立場是不變的。外界解讀,某種程度上這是希望在中日韓的三國會面之前,慎防擦槍走火;雖然台日關係發展良好,但日本政府面對與中國的關係,也在尋求做好平衡槓桿。

相关图集:“五十而知天命”的中日关系面对重重难题

五十而“知天命”?:在2022年的“多事之秋”,中日两国虽然迎来了建交50周年,但是双方之间似乎并没有太多庆祝的热情。尤其是近年来,在几个关键议题上的严重分歧使得这两个亚洲最大经济体之间关系持续紧张。图为9月22日,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在东京举行的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纪念招待会。
历史性文件:1972年9月29日,时任中国总理周恩来和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北京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又称《中日建交公报》),标志着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份声明的主要内容包括结束两国之间的不正常关系(战争状态),日本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到1978年,两国代表又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一杯美酒泯恩仇?:《中日联合声明》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强调两国之间的友谊,日本“对过去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反省”,以及中国政府宣布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要求。这份声明虽然开启了两国之间关系正常化,促进了双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但是一些悬而未决的遗留问题直到今天仍然给两国关系造成影响。
领土主权争议:东京和北京之间最大的矛盾之一,就来自位于东海海域的几座无人居住的小岛——日本称之为尖阁诸岛,而中国则称钓鱼岛。2012年,日本政府宣布对尖阁诸岛实施“国有化”,引发了中国的强烈抗议,还有民众发起了抵制日货的行动。如今仍然会有一些中方的巡逻船或者渔船在附近海域出现。
台湾——紧邻日本的“火药桶”:自从美国对中国开启贸易战,美中关系日益恶化以来,日本作为华盛顿的盟友也对北京在亚太地区越来越咄咄逼人的行动提出谴责。尤其作为亚洲大国,日本对于一旦台海爆发冲突给地区安全造成的影响十分关切。在今年夏天,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问台湾之后,中国解放军围绕台湾岛进行了持续多日的军事演习。日本防务省对中国试射的弹道导弹进行了实时监测。与此同时,该国也在加快扩建自卫队,增加国防预算。
没有解决的战争历史遗留问题:在中国看来,日本方面没有充分反省其战争罪行是双边关系发展最大的障碍之一。日本军队曾经在中国使用过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造成大量杀戮,其中最知名的事件就是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
靖国神社——争议焦点:位于东京的靖国神社供奉着明治维新时代以来为日本战死的军人,其中包括二战中的14名日本甲级战犯。每当有日本政治人物和社会名流参拜靖国神社的时候,都引起中国的抗议。图为2022年8月15日——日本二战战败投降日,大批民众排队进入靖国神社进行参拜。
从“哈日”到“反日”的民间情绪:2022年7月,前首相安倍晋三遇刺身亡,中国社交媒体上出现不少幸灾乐祸的声音。此外,与日本相关的一些社会事件,比如身穿和服的中国女子在苏州被警察带走,也凸显出民间反日情绪的高涨。(图为北京一家购物中心举办的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庆祝活动)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