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曾志豪
2024-05-24T02:08:10.302Z
5月21日晚上,民團統計約有3萬人齊聚台灣立法院外,抗議國會強推法案。

(德國之聲中文網)台灣立法院外再現人潮,3萬人包圍立院,抗議立法院的藍白兩黨黑箱作業。人群互相打氣加油,曹興誠也有到現場,他喊一句「不要讓台灣變香港」,看得我這個香港人感慨萬千。

之前香港和台灣的政治對比,還停留在「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只是一個預言提示;今天直接成為一個反面教材,「不要變香港」!這和當年香港人高呼「這裏是香港,不是中國大陸」,有同樣的悲壯。

曹興誠說「不要讓台灣變香港」,那到底,「香港」代表了甚麼?香港今天變得如何?台灣,和香港在目前的情況下,已經有幾分相似呢?

很不幸,台灣真的長得和香港愈來愈像。

相关图集:台湾国会职权修法 民众爆发抗议

台湾立法院激烈争执:此次抗议起于5月17日,台湾立法院朝野立委就一项法案发生纷争,出现肢体冲突。图为民进党立委在立法院摆出抗议条幅,反对在野党立委推动的国会职权修法。
民众雨中抗议:5月21日,大量台湾民众聚集立法院外抗议强行推进该法案。此事在台湾引起激烈辩论。批评者称,该法案使国会过度扩权,削弱总统权责。而法案的推动者则称是希望给予立法机构更多监督政府的权力。
“不讨论,就散会”:抗议者对法案的推进程序提出批评,认为在讨论中,国民党籍的立法院院长韩国瑜限制委员的发言人数和时间,是“没收讨论”。民进党立委要求逐条实质审查法案内容,否则就应散会,被拒绝。抗议者们因此高呼“不讨论、就散会”等口号。
“退回重审”:此外,该法案有关总统在立法院作国情报告应即时依序回答立委的口头提问、以及国会的调查权和调阅权等,也引发争议。抗议者呼吁该法案须退回重审。
“藐视国会”:有关国会的质询权,法案规定被质询的官员不得反质询、拒绝提供资料或有其它“藐视国会”的行为,否则可能处以刑责。台湾法务部担忧增订藐视国会刑责引发寒蝉效应。有抗议者因此举起“我藐视国会”的字牌。
民进党在立法院占少数:此次抗议正值台湾民进党籍总统赖清德刚刚于5月20日宣誓就职之际。尽管民进党在1月的大选中获胜,但总统得票率为40%,未保住立法院多数席位。图为台湾立法院一名民进党立委感谢抗议者的支持。

民進黨在立法院透過例如散會動議等方式,試圖阻攔藍白兩黨強行通過法案;不停點名舉手把每會議盡量拖到散會時間。這種場景,香港人完全有感有共鳴,因為香港的立法會生態一直就是如此畸型,泛民在精心設計的選舉框架下永遠只能佔少數,建制派常常憑點票數的霸道優勢,強行通過有損民益利益的法案。

最有名便是2012年的立法會《遞補機制》,總期拉布了三個星期仍然無法表決。這些利用議事規則拖慢表決程序的做法,實際就是反映議會勢力生態失衡時的一種無奈制約。其實是七傷拳,兩敗俱傷,根源還是政體。

這次台灣的立法院亂局也是如此,藍白利用聯合票數優勢,強行表決,應驗了那句「少數服從多數」,卻沒有「多數尊重少數」。

台灣比香港幸運的是,香港當年是選舉制度設計畸型,功能組別的存在和比例代表制的框架,令總票點佔大部分的泛民,在議事堂只有不合比例的議席分布,從而產生矛盾;台灣的選舉生態沒有這種設計缺憾,反而因為個別政治人物的取態,好好的政治商議空間變成壟斷。難道真的希望在議事生態上變成香港,數夠票便硬闖,視民意如無物?

另一個和香港變得相像,便是個別政治人物的「華麗轉身」。台灣的戰神黃國昌,本來是在太陽花學運崛起,反對黑箱操作而聞名,法學戰神,改革清流。但今次立法院之亂,民眾卻發現「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昔日反黑箱、今天自己就是黑箱。據說這也是激起民眾上街的原因,因為人設崩壞,市民和算政治帳。

這種華麗轉身,香港有成堆的人選,但和黃國昌較相近的就是湯家驊。2003年,香港政府要推動《23條》立法,香港司法界強烈抗議,幾個大狀成立了「23條關注組」,帶出一股風潮。後來關注組成員再轉型組建「公民黨」,一度成為立法會第三大黨,舉足輕重。其中一位創黨元老便是湯家驊大狀。

但今天,湯家驊已經變成行政會議成員,加入政府建制,而且在近期,香港終於要立23條的時候,他忘記了當年的反對立場,大力拍手叫好,一個反23條起家的人便成23條的狂熱粉絲。這種轉變,是否和黃國昌的轉身非常相似?

但要留意的是,這種政治人物的突然轉變,並非單純個人的理念或選擇,而是背後有中共的勢力興風作浪。湯家驊明顯是受到北京的關顧祝福,毅然打倒自己,所以這種改變不是個人的問題,是政治環境生態改變的問題。那麼台灣那位戰神的轉變,是否也有同樣的政治因素影響?有待觀察。

這樣一個比較,或許台灣民眾會更容易理解,甚麼叫做,「台灣不要變香港」。

曾志豪是香港媒體人,曾任職香港電台,擔任時事諷刺節目《頭條新聞》主持人。目前旅居台灣。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 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4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