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华
2024-05-23T10:44:18.567Z
俄罗斯太平洋岸港口东方港(Vostochny Port)

 (德国之声中文网)提起远东,许多中国人依然还保存着被沙皇时期俄国人抢占领土的悲惨记忆。一百多年前,孱弱的清政府无力抵抗,先后同俄国签下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割让了整整1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连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全部被俄国抢占。有统计称,截至1945年,沙皇以及后来的苏联共占领中国的领土达588.38万平方公里。

苏联的许诺和习近平的默认

早在1919 年和 1920 年,苏联外交事务副人民委员列夫·加拉罕向中国提出建议,承诺将 "沙皇政府夺走的一切 "归还给中国人民。随后苏联政府的《加拉罕宣言》明确表明 : "要把从中国人民手中夺走的东西归还给中国人民,首先必须结束强盗对满洲和西伯利亚的侵略"。

自 2014 年入侵克里米亚以来,俄罗斯一直声称自己是苏联的合法继承者,既然是这样,那么莫斯科也有责任履行苏联在《加拉罕宣言》和最终将现在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归还中国方面的这些尚未兑现的承诺。

普京从上任以来,对解决中国与俄罗斯领土争端,已经作出了一系列姿态。按照中国官方的说法,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先后四次归还了中国面积共达173平方公里的领土。这相比上面提到被占领的588.38万平方公里,实在只能算是九牛一毛。

中国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和俄罗斯总统普京2001年7月在莫斯科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被中国官方操纵的那些所谓的"民间媒体",大肆为此唱赞歌,把普京行动解读为他有诚意的表现,同时又认为俄罗斯显然默默地承认了当初清朝跟俄国沙皇政府签订的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但就是一字不提被苏俄占领的总面积。这当然跟如今习近平决定跟普京共同建立反美的联盟有着直接的联系。显然,习近平领导的政府有意不提2008年江泽民领导的政府跟俄国签署协议。该协议实际上已经明确了边境的划分,默认了大批沙皇俄国和苏联占领的土地;而普京在签订协议之前的"慷慨",实际上是他仅仅为了为签约而制造一种氛围而已,但中方却把它看成是普京的诚意。

普京态度大转弯

普京自己知道,俄罗斯远东地区不少领土在清朝时候属于中国。俄罗斯在那里人口稀少,苏联解体以来,那个地区一直存在一种担忧,即一旦邀请中国来一起开发远东地区,会不会重新唤醒一些历史记忆。或者因为人口稀少,莫斯科是否会因请中国人进来而逐渐失去对该地区的影响和控制力。 正是因为如此,莫斯科对北京提出的共同开发远东地区的诉求一直并不热心。 要知道,中国官方早在2018年就发表了"中俄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 (2018-2024 年)",但直到乌克兰战争之前,俄方并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因为直到战前,俄罗斯与欧洲的生意火热,开发远东根本不是莫斯科重点考虑的事项。 而现在,莫斯科不仅丢失了欧洲,而且自己的工业尤其是军工业如果没有中国就无法发展。为此,普京下了狠心,决定对中国作出更大让步,但同时也为俄罗斯持续这场乌克兰战争以及今后其他的战事,提供更坚实的基础。普京最近对北京和东北的黑龙江省的访问,表明他对中国开发远东地区的彻底认可。

俄罗斯总统普京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24年5月16日签署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声明

俄罗斯开放远东地区这一喜讯对习近平领导的中国来说,也可谓难得的机会。中国在大幅度减持了美国国债后,正好可以利用这个资金来对远东进行投资。 北京如此做的目的是一方面开发那里丰富的资源,并运回中国,从而保证自己的制造业能建立起一个不受西方影响的供应链。另一方面,也是拯救俄罗斯的军工业和其他的工业。而对俄罗斯来说,现在非常需要外部投资,更需要通过更快地出售资源从而获得继续打仗的资金。 而北京也知道,俄罗斯现在如此向中国开放资源和市场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谁都说不好,一旦战争结束,一旦普京不在位,俄罗斯是否还会如此慷慨。

远东总面积有621.59万平方公里,而那里的人口只有629万,换言之,平均每平方公里才一个人。中俄开发目前则集中二个重点地区。一个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界的地方,那里有一个黑瞎子岛,还有中文名字叫伯力的俄罗斯大城市,有62万人口。另一个是图们江河口附近,那里附近有人口60万的海参威,而中国国境离日本海出口只有15公里(图们江出海口的最后15公里是俄罗斯和朝鲜的边境)。俄罗斯打算利用中国的财力和制造业的技术,把这两个地区打造成一个超大型的经济特区。

当然,为了使得中国大货轮重新获得出海可能,北京还期待普京在不久的将来与朝鲜协商。因为只有俄罗斯和朝鲜双方同意,中国才能在图们江为大货轮开阔航道,改善那里的通航条件,并且重新建起一座能让货轮通过的大桥,用以代替目前的低矮的大桥,后者是现在中国货轮从图们江走向日本海的障碍。

相关图集:中俄关系变迁:从兄弟、对手到战略伙伴

最初的盟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的第二天,苏联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年底,毛泽东赴莫斯科访问,并在苏联停留两个多月,参加了斯大林70岁生日庆生活动(图)。事后毛泽东抱怨受到斯大林的冷遇,以及签约会谈进展不顺利。1950年2月14日,毛泽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两国结为盟友。
苏联“老大哥” :1950年代至1960年代初,被外界视为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协定,苏联从贸易、高等教育、核技术、工业等一系列方面向中国提供资金、物资和人员的援助,以帮助中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政府1953年针对经济发展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在苏联的帮助和策划下出台的。毛泽东强调要在各方面向苏联学习,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图为1956年出版的纪念中苏友好条约6周年的报道图册。
朝鲜战争: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于10月出兵参战(图为志愿军跨过冰封的鸭绿江),直接与美国主导的联合国部队对抗,中国称之为“抗美援朝”。苏联没有直接参战,但提供了大量武器装备和资金援助。1953年6月南北双方签署了板门店协议:规定朝韩以北纬38度线为界停火,这固化了朝鲜半岛的分裂格局。
从反目到决裂:1959年9月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图),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活动。当时中苏领导人在政治理念上的分歧和战略利益方面的矛盾就已显现。1960年莫斯科召回援华的全部苏联专家,废除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各项协议。北京则对苏联的“修正主义”以及苏共的对外对内政策展开了长期的尖锐批评。
边境冲突:中国和苏联是世界上拥有最长陆地边界的两个邻国。1964年中苏第一轮边界谈判失败。 1969年6月3日,中、苏两国军队在界河乌苏里江的珍宝岛爆发冲突(图为珍宝岛中国守军),双方均有伤亡。同年,两国又在黑龙江八岔岛和新疆铁列克提再次发生武装冲突。9月,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取道北京,在机场与中国总理周恩来紧急会晤3小时,达成共识维持边界现状,避免武装冲突。
中苏交恶:勃列日涅夫任苏共领导人后,中苏关系依然处于对峙势态。1966年中国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后,两国间几乎停止了所有交往。1967年,红卫兵曾冲击苏联驻北京大使馆。图为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后,包头钢铁厂工人抗议“苏修社会帝国主义”的示威。
抵制莫斯科奥运:进入70年代后,中国开始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改善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了中国向国际社会开放的大门。1980年代的苏联,则因入侵阿富汗遭到西方国家更严厉的制裁和对抗。1980年莫斯科举办奥运会,中国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抵制阵营。
关系正常化:在苏联末期,中苏关系有所缓和。从1982年10月至1988年6月,中苏两国政府特使就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了12轮的磋商。1989年5月,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同邓小平会晤。双方在北京发表了《联合公报》,标志两国关系正常化。
从睦邻到战略伙伴: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宣布承认俄罗斯为苏联的继承者。两国最高层之间开始恢复往来。1999年,《关于中俄国界线东西两段的叙述议定书》签订,遗留已久的边境划界问题基本得到解决。2001年普京上台后,俄罗斯与中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定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0年,两国确认"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图为普京、布什和江泽民在2001年的上海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
共赴国际舞台:进入新千年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北京和莫斯科都有意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积极的角色。“金砖国家”(BRICS)峰会、上海合作组织(2002年成立)这样的多边平台为此提供了机会。图为2016年10月在印度举行的金砖国家首脑峰会。
政治强人的友谊:习近平和普京这两位威权专制领导人,有着相似的大国政治信念。在坚定巩固自身权力的同时,也都希望打破美国主导的现有国际秩序。2022年2月普京访问北京、出席冬奥会期间,中方强调中俄“友谊无上限、合作无止境”。图为2018年习近平在俄罗斯远东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与普京品尝鱼子酱煎饼。
不是盟友,胜似盟友:2022年2月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在国际上备受制裁和孤立。但中国始终拒绝谴责俄罗斯的侵略行为,而指责美国和北约应为冲突负责,反对制裁,呼吁重视俄方的“安全关切”。同时中国大幅扩大从俄罗斯的进口,特别是能源进口。2023年3月,习近平访问莫斯科,成为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首位访俄的大国元首。

俄罗斯战略中心的转移

这次普京访华允许中国开发远东地区,建立超大经济特区,是俄罗斯战略中心转移的一个重要标志,但这一决定,早在去年已开始实施。俄罗斯《独立报》当时披露了中俄双方在普习会面时约定一些内容。即中方将直接与投资俄罗斯79个重大项目,投资总额将超过1600亿美元。其项目范围涉及关键基础设施、信息产业、能源矿业等等。 而所谓的信息产业和关键基础设施,都直接关连到俄罗斯的军工产业,也是今后发展的立国之本。这些本来在俄国属于安全系数很高的部门,都向中国开放了,而且远东的各种资源也将向中国开放。截至2023年年底,俄远东地区有中资参与的投资项目已达49个,总投资额近90亿美元。比较上面提到的计划中的投资总额,显然距离很大,而今年将是完成目标一个关键一年。

对西方的警示

这一切意味着,中国在今后1-2年内就会在俄罗斯帮助建立譬如能生产军民两用设备的产品。这将大大提升俄罗斯军工业作为战争机器的运作能力。而且,即便有的产品不在俄罗斯生产,由于现在中俄口岸过货能力与通关效率不断得到提升,也将加速俄罗斯战争期间需要的产品的运送。  目前,黑龙江省总计有19个中俄边境口岸,双方正加速推动口岸现代化改造。 当然,北京也是远东开发最重要的得利者, 中国将能为制造业获得更多原料。 换言之,俄罗斯正在不断增强它长期作战的工业基础。这将大大削弱西方各国对其军工能力的制裁力度,也将大大削弱对中国因为提供给俄罗斯军民两用产品而实行"次级制裁"的威吓力。西方国家和乌克兰应该意识到,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在乌克兰战场上战胜或遏制俄罗斯,会更加困难。

 

本文作者张俊华为徳籍华人政治学者,在德国生活三十余年。他曾就读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此后曾执教于柏林自由大学等高校。现为法国Ecole Universitaire de Management客座教授。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 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4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