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市措施失效發展商劈價賣樓 負資產數創20年新高

香港政府個多月前的救樓市措施失效,加上地產商劈價賣樓,另到樓市急劇惡化。香港金管局最新數字顯示,2024年第一季錄得超過3.2萬宗負資產個案,創20年新高。有財經分析員認為,負資產數字仍會繼續上升,但由於失業率仍在仍低水平,所以與2004年的負資產浪潮相比,對社會的影響較小。
2024年第一季負資產數字再創2004年以來新高 金管局:風險可控
港府在2月「撤辣」,但除著發展商劈價三成散貨,「撤辣」效應亦迅速消失。
香港金融管理局周二(30日)公佈2024年第一季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數字,負資產宗數由去年第4季約2.5萬宗,急升近三成至今年第一季約3.2萬宗,是自2004年第一季以來新高。負資產個案牽涉金額約1653億元,按季增340億。《明報》引述金管局發言人指,負資產個案主要涉及按揭成數較高的銀行職員住屋按揭或按揭保險計劃,在貸款拖欠比例介乎0.06%至0.09%的情況下,反映在絕大部份借款人都能如期還款的情況下,銀行按揭業務風險可控。

另外,中原地產「十大屋苑」成交數字方面,在港府二月底撤辣後,3月二手成交數一度反彈至二百多宗,但4月大幅回落超過5成至176宗。中原亞太區副總裁陳永傑指,撤辣後因「一手新盤及(二手)筍盤耗盡」,加上長假期及天氣不穩拖慢交投,預期「五一黃金周」後樓市氣氛將轉活。
經絡按揭轉介首席副總裁曹德明接受《有線新聞》訪問時估計負資產數字預料會於短期內回穩,未來要視乎息口及香港經濟。
曹德明說:「樓價近期成交轉趨平穩,價錢未有繼續向下沉。假如息口回落、經濟增長上升,對樓價其實有支持…但假如經濟環境不是特別好的話,息口於高位橫行,負資產數字或有機會反彈。」
財經評論員:負資產宗數有機會上試5萬 但整體情況較2004年輕微
財經評論員顏寶剛認為今波負資產浪潮與2003年SARS後的情況有相當分別,例如20年前樓市在經歷1998至2003年的通縮週期後,樓價整體下跌六成半,現時樓價下跌只約兩成半;宗數上廿年前的高峰達到10萬宗,但負資產問題由去年第四季惡化至今,現時數字只是當年的三份之一,但相信亦未到頂。但情況會否進一步惡化,需要視乎香港經濟狀況及失業率等,負資產宗數或有可能上試5萬宗,但相信不會引起當年社會問題。
顏寶剛說:「現在一來按揭成數收緊了,現時稍為放寬後才有七成按揭,所以『槓杆』未及當年那麼高。當時很多家庭都有多於一個物業,現時相對較少…我估計負資產的數字有可能繼續上升,因為雖然早前撤辣,但一手市場仍然大幅劈價,所以樓價仍然有調整壓力,可能樓價比去年底有機會回落達三成,所以負資產宗數有可能上試四萬甚至迫近五萬。但關鍵在於香港基本經濟因素,因為現時失業率仍然偏低、個人負債問題亦不及二十年前嚴重,所以要觀望未來數月至兩年的經濟狀況及失業率會否惡化。」
二月預算案即時撤辣 無經濟能力者「上車」
今年二月底發表的財政預算案撤辣措施包括取消按揭申請人的壓力測試,顏寶剛憂慮全面放寬反而會令無能力供樓的人誤墮陷阱。
顏寶剛說:「壓力測試本身不是為了推高樓價,而是保護銀行不會因為樓價大跌而令壞帳增加,但美國利率短期內高企,在這個情況下完全取消壓力測試,反而會推本來沒有實力的人『上車』,最後或因利率持續高企連累買家無法負擔按揭供款,樓價進一步下跌時失去物業。」
根據政府最新的數據,去年12月至今年2月,失業率為2.9% ,與對上一季相同,一般認為,低於3%已屬於全民就業。失業率偏低其中一個原因,是勞動人口持續減少,同期勞動人口減少約2700人,至接近380萬人。
記者:梁銘康(曼徹斯特) 編輯:溫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