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展開歐洲訪問兩死結難解 法國《世界報》:不可把他當朋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夫人彭麗媛周日(5日)乘坐專機,抵達法國首都巴黎奧利國際機場,法國總理阿塔爾在機場迎接。
路透社圖片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及夫人彭麗媛周日(5日)乘坐專機,抵達法國首都巴黎奧利國際機場,展開對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國是訪問,亦是習近平近5年來首次訪問歐洲,法國總理阿塔爾在機場迎接。習近平表示,將在此行將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就新形勢下中法、中歐關係發展,以及當前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然而,法國《世界報》的社論指出,不與中國對話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但也不可把習近平當成朋友,只有統一的歐洲,才有機會令北京傾聽。

習近平抵埗後發表的聲明稱,此次應馬克龍邀約,第三次對法國進行國是訪問,感到非常親切,形容中法之間的關係持續發展,「不僅給兩國人民帶來了福祉,也為動蕩不安的世界注入了穩定性和正能量。」《費加羅報》(Le Figaro)刊登習近平的投書則提到烏克蘭危機,他強調中國既不是烏克蘭危機的製造者,也不是當事方、參與方,「中方期盼歐洲大陸早日重回和平穩定,願同包括法國在內的國際社會一道,找到解決危機的合理路徑」。

歐盟強調須確保競爭須公平

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周一(6日)將與習近平及馬克龍展開三邊會談,《法新社》報道,馮德萊恩將會向習近平表明須確保競爭是公平的,強調不會接受恐導致歐洲「去工業化」的扭曲巿場作法。她表示,之前已經向習近平表明當前巿場准入的失衡情況不可以持續下去,必須加以處理。

馮德萊恩指歐中關係是最複雜也是最重要的關係,她重申歐盟與中國關係「應該去風險,而非脫鉤」,要減少對中國供應商的依賴,但不會像美國一樣,阻擋在關鍵領域的貿易流動。 

智庫「歐洲外交關係協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亞洲計畫主任奧特爾(Janka Oertel)說:「馬克龍(向習近平)傳達的2項核心訊息將是中國支持俄羅斯軍事能力,以及中國扭曲巿場的做法,然而,這兩方面都不太可能顯著影響中國所作所為,習近平沒有肩負修補關係的使命,因為從他的觀點上而言諸事皆順。」

unnamed.jpg
台灣駐法國代表吳志中在Facebook發文並分享照片稱,習近平即將抵達巴黎,「看來歡迎的群眾稀稀疏疏」。(吳志中Facebook圖片)

「看來歡迎的群眾稀稀疏疏」

歐洲西藏與維吾爾族人在巴黎廣場舉辦示威活動,抗議中共打壓人權,譴責習近平為獨裁者,呼籲馬克龍向習近平提出人權議題。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中國部臨時主任王松蓮說:「馬克龍應該向習近平表明,北京所犯違反人道罪將對中法關係產生後果。」人權觀察指出,習近平治下的中國,人權狀況「嚴重惡化」。

台灣駐法國代表吳志中則在Facebook發文並分享照片稱,習近平即將抵達巴黎,「看來歡迎的群眾稀稀疏疏!與2019年武漢肺炎危機前的訪問相比,整個歐洲的氣氛已經大大改變了」。照片中,巴黎凱旋門附近大道上歡迎習近平到訪的人寥寥可數,僅有10多名舉著五星旗和一幅寫有「祝習近平主席訪問法國取得圓滿成功」布條的中國人。反觀另一端的共和廣場(Place de la Republique)擠滿抗議習近平到訪的群眾,抗議者手舉各種反習、諷習標語,為遭受中共打壓的藏族和新疆維吾爾族人發聲。

《世界報》題為〈馬克龍會習近平:與中國對話,但別抱幻想〉(Macron's meeting with Xi: Talking to China, without illusions)的社論稱,面對世界第二強國,法國不可單打獨鬥,對中方即將給予的阿諛奉承過於敏感,是行不通的;中國一直說「希望有一個強大的歐洲」,但中國的真實意圖是削弱西方民主國家,進而破壞跨大西洋關係甚至歐盟本身,因此,中國才會在20124月發起歐洲17國加中國的「17+1峰會」這一主張。

社論認為,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在法中兩國建交時曾說:「決定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絲毫不涉及對中國政治制度的認可,法國只是承認世界的本來面目」,這句話至今仍發人深省。

編輯:李向陽(台北) 網編:程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