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示警 台自行開發「星鏈」免被斷網 專家估計台灣若要衛星通訊系統擁有可靠的頻寬供大眾使用,可能需要數百枚衛星。
Starlink官網截圖

《紐約時報》早前有分析文章指出,台灣需要低軌道衛星來彌補脆弱的基礎網絡設施,但在全球主導這項服務的富豪馬斯克跟中國有高度的商業利益關係,此一顧慮成為了台灣自建衛星網路的驅動力。台灣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向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表示,台灣正處於自建新本土通訊衛星的「實驗性開發階段」,系統一旦運作,將可像馬斯克旗下科技公司「太空探索」(SpaceX)的「星鏈」(Starlink)一樣提供網絡連線,只是規模較小。

澳洲國立大學天文物理學家塔克(Brad Tucker)估計,台灣至少需要50枚衛星才能用自己的系統提供「還算不錯」的緊急涵蓋率,若要擁有可靠的頻寬供大眾使用,就需要更多衛星,可能是數百枚。塔克說:「如果一個國家認真要做,就一定能完成,因為困難的部分實際上只在於籌集資金去發射所有衛星。」

靠15條海底電纜連通世界

台灣現有15條連通世界的海底電纜,但很容易受損;去年連結台灣本島與馬祖的2條海底電纜斷裂,就導致馬祖居民「斷網」數月,自2017年以來,類似情況發生過30次,大部分是由船隻拖曳的錨造成。「在緊急時期,通訊衛星對我們的通訊韌性非常重要」,吳宗信說,這是國家太空中心最敏感的計畫,「這對我們極為重要,我們非常認真看待」。

烏克蘭戰爭亦加強了台灣的脆弱感,因為烏克蘭大部分電訊系統在俄羅斯攻擊下癱瘓,烏軍要依賴馬斯克的「星鏈」。然而,「太空探索」堅持擁有合資企業的多數所有權,這不符台灣法律,因此台灣無法使用「星鏈」,也是促使台灣自行研發的原因之一。台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服務中心組長廖榮皇說:「俄烏戰爭讓我們深刻反省,即使建造成本很高,但在特殊情況下,擁有自己的星鏈價值無限。」

料將公布太空計畫新藍圖

2021年,全球太空產業規模達3860億美元,成長幅度最大的是地面設備與應用服務,此為台灣產業強項,當局近年亦將太空產業提升為六大戰略產業。知情人士透露,新任總統賴清德在本月20日就職後,政府將公布太空計畫的最新藍圖和時間表,當中包括通訊衛星計畫。

吳宗信深信台灣是發展太空計畫的理想地點,事關台灣是先進半導體晶片的領頭羊,而晶片是驅動電腦和人工智能(AI)等的必需品;為了加速衛星計畫發展,國家太空中心還一直致力研發能將衛星送上太空的火箭系統。吳宗信說:「我們打算於2030年開始發射火箭進入低地球軌道。」

編輯:李向陽(台北) 網編:程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