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不再披露北向交易實時數據 股民難跟風玩短炒 《彭博社》認為,三地交易所此舉是為了保護股市漲勢並支撐市場信心,以免遭受潛在的負面數據衝擊。
粵語組製圖

滬深港三地交易所周一(13日)起不再披露北向交易實時成交額,當中包括實時買入、賣出金額及交易總額等數據,港股通、滬深股通每日額度餘額小於30%時仍會實時公布額度餘額,否則顯示為「可用」;是次變動意味着,市場難以再實時觀察外資經滬股通、深股通買賣A股的情況,但三地交易所仍將於收市後,公布每日及每月成交總額及交易宗數。

在三地交易所上月12日公布調整滬深港通交易訊息披露機制後,香港交易所上周六(11日)的通告稱,成功完成推出前的測試,有關北向交易的實時成交額及每日額度餘額的調整在周一正式實施。當局指調整是要符合國際慣例,但《彭博社》認為,此舉是為了保護股市漲勢並支撐市場信心,以免遭受潛在的負面數據衝擊。

A股數度遭遇沉重賣壓

《彭博社》指出,過去一年A股數度遭遇沉重賣壓,散戶信心惡化,部分要歸因於實時披露的數據顯示外資流出,有投資者曾要求當局降低這類數據的透明度。

上交所與深交所曾解釋滬深港通交易資訊揭露機制的安排,最初是為了有效揭露、提醒投資者交易額度使用情況,但其揭露頻率和內容跟A股市場資訊揭露的一般習慣不同,也不同於國際主流市場的普遍做法。

在北京當局推出一系列「救市」措施下,A股近期表現續強,滬深港通北向交易持續錄得巨額淨買入,有助推動A股向好,但隨着港交所不再披露北向交易實時數據,投資者未能即時跟風炒賣,對大巿影響有待觀察。

編輯:李向陽(台北) 網編:程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