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田習如布魯塞爾25日專電)中國商務部指控歐盟以調查電動車反補貼之名,窺探中國企業機密,歐盟發言人答覆中央社詢問表示調查過程、取得資訊和相關商業機密保護,均符合歐盟和世貿組織的規定。

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epan Commission)宣布將自7月4日起對中國進口電動車加徵暫時性的反補貼稅(Countervailing Duties)後,陸續引起中方反彈,包括對歐盟豬肉展開報復性反傾銷調查等。

同時,中國商務部發言人何亞東在20日記者會上指出,有中國企業反映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Euroepan Commission)針對中國電動車進行反補貼調查時,索取中國企業生產成本、電池成分和配方、原材料逐筆採購等大量訊息。

何亞東指控歐盟搜集訊息的種類、範圍遠超過反補貼調查所需,缺乏事實和法律基礎,罔顧世界貿易組織(WTO)規則。

中國商務部21日更加碼發布新聞稿,抨擊歐盟該項調查沒有落實雙方領導人合作共識、沒有遵守WTO規則、沒有保護企業合法權益等。

針對中方指控,歐盟執委會貿易議題發言人吉爾(Olof Gill)答覆中央社詢問表示,執委會調查過程中向所有利害關係人要求提供的所有資訊及截止日期,都與歐盟及世貿組織的規定及長期慣例相符。

他說,歐盟針對中國進口電動車進行的反補貼調查,是一項基於事實的調查,「我們根據共同議定的國際規則,客觀地評估了相關各方提供的所有資訊」。

中央社追問,中國企業的電池配方是否涵蓋在調查範圍,吉爾表示相關資訊將會在未來歐盟發布的正式調查報告裡披露。

他並表示,在WTO和歐盟的相關規定下,執委會有義務在調查過程中確保所接觸到的企業商務機密仍為嚴密狀態。

目前中國與歐盟針對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案已啟動磋商,若能在7月4日前達成共識,即可能喊停歐盟的暫時性關稅。不過一般預料中方必須在政府補貼議題上有顯著讓步才有可能。

歐盟執委會12日發布初步調查,並決定對中國電動車大廠比亞迪加徵17.4%關稅、吉利加徵20%,採取合作態度的其他企業加徵21%關稅,國營的上海汽車集團和其他不配合歐盟調查企業,則將被加徵最高額的38.1%關稅。

執委會指控,中國進口電動車在政府過度補貼下享有價格競爭力,使歐盟業者獲利低迷、無法與中國競爭售價,並且衝擊業者對電池、充電站等投資能力,妨礙歐盟向電動車轉型的氣候政策目標。

不過,執委會旗下「替代燃料觀察站」(European Alternative Fuels Observatory) 20日發布的調查顯示,價格考量確實讓歐洲民眾對換購電動車遲疑。

這份來自12個歐盟成員國、逾1萬9000人的調查指出,近3分之2受訪者將價格列為購買電動車的主要障礙,但仍有3分之1計畫在未來5年內買電動車,認為有助於改善氣候問題且較具成本效益,其中非電動車駕駛有57%考慮轉換成電動車。(編輯:高照芬)113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