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4T10:50:55.738Z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驻北京大使馆6月3日晚在其官方微博账号上贴出烛光影像视频,但很快就被删除。多位推特用户转发了德国使馆在X平台发布的这段不到30秒的视频,可以看到,夜幕下大使馆建筑的3扇窗户内分别投影出一支点燃的白色蜡烛。

多年来,每到六四,德国使馆都会在微博上发蜡烛的图片或视频。使馆工作人员2022年年曾对德国之声证实 "每年都发,十分钟之内被删。"6月4日北京时间16时许,记者看到德国驻华使馆微博重新贴出烛光视频,并配文字:"昨晚,我们在使馆的窗台上点燃星星点点的烛光。"该贴在十多分钟后即不可见。

德国驻华大使帕特里夏·弗洛尔(Patricia Flor)3日在X平台上还发了另外一帖:"邹幸彤是因香港新实施的《维护国家安全条例》而被捕的人之一。她曾获2023年法德人权及法治奖。该法条款笼统、定义宽泛,特别是有关外来干涉和国家机密的规定尤其令人担忧。"帖文中,弗洛尔同法国人权大使伊莎贝尔·罗姆一道,再次呼吁香港当局保障香港人民能够行使其权利和自由。

上周,香港前支联会副主席邹幸彤等6人被逮捕,成为依据《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即《香港基本法》第23条)被捕的首批人士。有舆论认为,他们获罪也与纪念六四的脸书贴文有关。

相关图集:香港和台湾曾经这样紀念六四

一周年纪念:1990年6月4日,香港民众首次走上街头,纪念天安门大屠杀一周年。这一年起,香港支联会每年组织大规模悼念活动。由于1989年民主运动在中国大陆是禁忌话题,香港逐渐成为各类与六四有关的追思活动的中心。
维园烛光:自1990年以来,每年6月4日晚,香港维多利亚公园都举行烛光晚会,悼念六四死难者,表达自由民主诉求。参加人数少则数万人,多则十多万人(据组织方支联会数字,一般高于警方公布数字),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六四纪念活动。(2015年资料图片)
天安门的故人:2013年,台北民众举行烛光晚会,纪念六四,声援狱中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刘晓波是89民运代表人物之一、与周舵、高新、侯德健一同被成为“天安门四君子"。
遥望台北:2019年,六四30周年之际,台北举办了专题纪念活动。此前还在台北中正纪念堂前放置了由台湾艺术家雪克(Shake)搭建的充气“坦克人”艺术装置,亲历六四的王丹、周锋锁等民运人士到场参与。
两岸三地成唯一:台湾的六四纪念活动,规模和历史远远不及香港,但近年来开始得到更多关注。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仍有三千多人参加了在台北的烛光悼念晚会。由于这一年香港和澳门都以防疫为由禁止六四集会,台湾成为两岸三地唯一可以纪念六四的地方。
六四纪念馆:香港六四纪念馆2012年起临时设址九龙,先后迁至城市大学和尖沙咀,在物色新馆址过程中屡遭挫折,被迫多次关闭。2018年支联会在旺角购买房产作为新址,2019年4月重新开馆。2021年4月休馆翻新后,5月底重新开放,但数日后被当局以“证照不全”为由再度关闭。
国殇之柱:2019年六四30周年之际,香港大学生清洗丹麦艺术家高智活(Jens Galschiøt)的作品“国殇之柱”。它曾在香港各间大学巡回展出,现矗立在香港大学黄克竞楼平台。传统上,支联会每年都会派人在六四前夕洗刷该雕塑。
疫情下的追思:新冠疫情下的2020年,因有防疫限聚令,当局31年来首次未批准维园六四集会。但仍有数万港人来到维多利亚公园燃烛默哀。
再度遭禁:2021年,香港当局再度禁止六四纪念晚会。一年前香港国安法生效后,香港社会的言论、集会自由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同时,澳门的民间六四纪念活动也连续第二年遭禁。

禁改头像、昵称

六四35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依照以往的模式,中国当局加大了网络审查的力度。不仅一切于此相关的网络内容、敏感词一概被屏蔽,连最隐蔽的可能出现"意外"的渠道都被堵死。

据美国之音报道,中国多个社交媒体网站和网络游戏平台禁止用户更换头像和昵称,防止用户通过这种方式来纪念六四。

报道称,微博、微信、小红书等中国社媒平台都关闭了头像和昵称的修改功能。用户会被提示系统正在维护或是升级当中。而"坦克世界"等多个热门的网络游戏则公开宣布暂时关闭修改昵称等功能。一些不了解六四事件背景的年轻用户对此的解释是,这一规定与即将到来的高考有关。但也有人指出这是"历史原因,每年这个时候都改不了。"

由于中国网络严密的信息和言论封锁,要了解有关六四的事实或对这一历史事件公开发表看法几无可能。人们只能通过极为隐晦和间接的方法进行旁敲侧击的影射。

在6月3日和4日,德国驻华大使馆连续在微博发帖纪念卡夫卡逝世100周年。在评论这位德语世界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的时候,一则贴文说:"我们相信,他的作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现实意义。卡夫卡的作品有时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有时,他用充满哲思的文字批判完美而冷酷的官僚机器是如何夺走我们的自主性,让我们产生对自己的怀疑,泯灭我们的人性。"

相关图集:弗朗茨·卡夫卡:从布拉格走向世界

作家诗人卡夫卡:卡夫卡于1883年7月3日生于布拉格。他的特点是神经极度敏感。大都市的氛围对他的创作影响很大,正是在布拉格,卡夫卡知道了什么叫害怕,也学会了爱情。而他的感情世界特别偏向现代化中荒诞的那一面。在那里,他受到人们的影响,而他也影响了人们。
作品《变形记》:这个名叫Gregor Samsa的人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巨型昆虫。对他而言,这一来便结束了他的社会存在,丢掉了工作,即便是自己的家人也把他推到门外。由此,Gregor Samsa的心理彻底改变。这本著作提出的问题是,人在什么时候才能算做人?
有罪的人:《审判》:Josef K.有一天发现自己打起了官司,为什么呢?Josef K.不知道。确信的只有,司法的大磨开始运转。Josef K.发现自己出现在所有级别的庭审,却又不知道为什么。他还发现,国家的权力至高无上;而他自己却是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图片显示的是《审判》影片的一个镜头,片导:Orson Welle。
恐惧的人:《宫殿》:K.作为建筑测量员很想进入到一处乡间宫殿,但却找不到建筑的进口处。他可以在村里待着,却进不了宫殿,而村子却是属于宫殿主人的。小说问道,村民为什么对宫殿主人如此害怕,虽然他对他们并不施暴?小说探讨的是恐惧心理学。图片显示的是德意志话剧院的剧目《宫殿》。
大都市布拉格:卡夫卡时代,布拉格是欧洲文化中心。在哈布斯堡王朝内,布拉格在1900年前后是一个开放、多元文化的重要城市,也是德语、捷克语的文学中心。像卡夫卡一样,许多当时的作家都掌握德捷双语。这座城市和它的人文氛围为卡夫卡的创作提供了条件,对他的心理和思维影响极大。
强悍父亲:赫尔曼·卡夫卡:卡夫卡的父亲(1852 – 1931)赫尔曼强悍自信,他的职业是肉铺老板。在家里,赫尔曼说一不二,他的话就是法律。卡夫卡1919年撰写的《致父亲家书》曾描绘了小卡夫卡的早年对比感受:“我瘦弱矮小,你强壮宽实”。但年轻的卡夫卡却在文学作品中报复身体强健的俊男,把他们都写成漫画人物。
卡夫卡学习希伯来文:在波西米亚,民族主义者一次又一次地举行反犹骚乱。这一背景下,原本非常世俗的犹太人也开始支持赫策尔(Theodor Herzl)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的思路,卡夫卡便是其中之一。他考虑前往巴勒斯坦,但不佳的健康状况却让旅行计划不能成行。在他生活的最后几年,卡夫卡孜孜不倦学起了希伯来文。
友人弗兰茨·维夫尔(Franz Werfel):卡夫卡有一位好朋友叫维夫尔(1890 - 1945)。他们一同漫步在夏季的摩尔多河畔,度过长长的咖啡之夜。他们经历着布拉格最迷人的地方。维夫尔先于卡夫卡成为该市的文学明星,这一点让卡夫卡耿耿于怀,他曾写过“我嫉恨W.,他健康年轻富有,而我却不是这样。”尽管如此,两人还是保持了朋友的关系,一种互补的朋友关系。
哲学家尼采:1900年夏季,卡夫卡迷上了尼采的著作。这名哲学家的艺术给卡夫卡的印象太深刻了。教会和国家的傲慢,掌握知识的资产阶级,尼采的话题也都将成为卡夫卡的话题。
未婚妻:菲丽奇·鲍尔(Felice Bauer):卡夫卡于1912年结识了后来的未婚妻鲍尔。第一次见面后,卡夫卡留下这样的笔记:“小巧的鼻子,金色、直挺、毫无魅力的头发,下巴坚强有力。”但显然卡夫卡还是迷上了鲍尔。他们相互间通了500封信。他们订婚两次,两次取消结婚日期,都是卡夫卡的主意。他们相爱5年,最后鲍尔不得不出走美国,远离这名敏感的诗人。
精神上的同道:Sören Kierkegaard:Sören Kierkegaard(1813- 1855)很年轻时,便经历了失去多个家庭成员的痛苦。这一生活经验也给他的哲学打上了烙印。卡夫卡在1913年写道,“像我猜测的,我们的情况虽有不同,但又极为相似。”Sören Kierkegaard也订婚了,也没有因此而幸福。
灵魂医生弗洛伊德:1912年卡夫卡写道,“在弗洛伊德那里,可以读到闻所未闻的东西。”卡夫卡非常钦佩神经医生弗洛伊德,但他的知识能够救治病人吗?卡夫卡对此很怀疑。
出版商库尔特·沃尔夫(Kurt Wolff):沃尔夫非常重才,常把崭露头角的文学新人聚集起来。但想叫来卡夫卡却有难度。1912年他出版了卡夫卡的第一本散文集,发行量为800本。出售的情况不理想。发行数周后,卡夫卡在日记中写道:“卖出去11本了。10本是我自己买的。我只想知道,那买第11本的是谁。”
导师:布罗德( Max Brod):卡夫卡自我怀疑的秉性很严重。他的朋友布罗德一次又一次地鼓励他。但1924年,也就是卡夫卡去世的那年,他立遗嘱焚毁全部手稿。不过,布罗德擅自决定不遵从卡夫卡的遗嘱,而是将其手稿出版。于是,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 卡夫卡全集 - 被拯救下来,成为人类的宝贵遗产。
卡夫卡传记作者:绍尔·弗里德兰德:历史学家弗里德兰德(Saul Friedländer)在卡夫卡的命运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影子,他的父亲曾在卡夫卡就读的布拉格大学深造,他的父母同卡夫卡的姊妹一样死于纳粹集中营。弗里德兰德回溯犹太大屠杀之前的岁月,写出了一部堪称最美最机智的卡夫卡传记。

 

(综合报道)

© 2024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