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超:23條立法最具滿足感 承認香港加入RCEP受政治因素影響 在專訪中,李家超被問到是否有國家以政治角度看待香港加入RCEP,他形容這是「現實」,無可避免。
粵語組製圖

香港在2022年1月申請加入由15個國家組成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原預計18個月內可完成,惟至今仍然無果,行政長官李家超承認,香港在爭取加入RCEP的過程中,受到政治因素影響。

在《星島日報》專訪中,李家超被問到是否有國家以政治角度看待香港加入RCEP,他形容這是「現實」,無可避免,「當然我們會努力讓大家多考慮經濟因素,所有問題都涉及許多層面,我們會盡可能解釋,香港加入後如何讓RCEP增值」。

他說,RCEP成立之初,香港已要求加入,「當程序一開始後,我們理論上應是第一個獲討論加入的(經濟體)」,特別是香港競爭力強、營商環境好、稅制吸引,也是中國內地與國際之間的超級聯繫人,可帶來的經濟貢獻相當大,希望RCEP討論經濟合作問題時「不要涉及政治問題」。

最大阻力被指是來自日本

RCEP由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 10國(印尼、柬埔寨、緬甸、老撾、越南、汶萊、泰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以及中國、日本、南韓、澳洲、新西蘭(即10+5)組成,目的是促進區內扣減關稅,以達到自由貿易,而加入RCEP必須全體成員國同意。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剛結束對新西蘭及澳洲的訪問,期間亦先後提及希望兩國政府支持香港加入RCEP。

日前有報道指出,香港與東盟關係良好,但日本是香港加入RCEP的最大阻力,原因是受地緣政治影響,故即使得到北京中央支持,港府也只能繼續進行遊說。《光傳媒》報道,去年11月,51個海外港人組織發起聯署,促請澳洲、南韓、日本等成員國考慮港府惡劣的人權狀況,以及香港已成為中國用來繞過對美國半導體和新興技術輸入禁令的走私樞紐(smuggling hub),反對香港加入RCEP;聯署新聞稿還引述澳洲前國防部長Kevin Andrews指出,港府通緝在香港推動民主運動的澳洲公民,證明香港日益好戰、愈趨獨裁,絕不適合加入RCEP。

完成23條立法最具滿足感

另外,《基本法》23條立法後,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嚴重損害香港的自由和人權,李家超被問到未來如何處理與歐美關係時說,特區政府任何官員都沒有興趣經常談論政治議題,「只是當別人攻擊時,才需要將真實情況告訴他們。平常我們希望多一點人來香港,例如投資、發展業務、旅遊等」,特區官員包括他自己,只要能安排,很樂意到訪不同地區。

李家超表示,完成23條立法是他上任近兩年來感受最深和最具滿足感的政策,但仍要提防來自海外的政治風險,而未來須全力拼經濟,政府的理念是先「提量」再「提質」。

他說,提振經濟過程有先後步驟,香港經歷2019年「黑暴」和疫情兩大挑戰,很多經濟範疇都要加倍努力,重新發展,而過程中「提量」是首要條件,當建立了一定基數後,才有條件進一步細化;他舉餐廳為例,首要是「坐滿」,否則沒有條件「揀客」,之後再考慮提高消費,不能先「排斥」某一些生意。

編輯:李向陽(台北)  網編:池煥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