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6T05:06:06.495Z
圖為中印邊境達旺地區的「實際控制線」(LAC)附近道路。(資料照)

(德國之聲中文網)中國外長王毅與印度外長蘇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週四(7月25日)在寮國主辦的東協(ASEAN)外長會的場邊晤談,雙方同意盡快解決邊境爭端。

根據印度外交部聲明,這次會議聚焦於「早日解決中印邊界實際控制線(LAC)沿線剩餘的問題,以穩定並重建雙邊關係」;兩國外長都認為有必要展開「積極、迫切的合作」,盡快達成全面的「脫離接觸」(disengagement,即雙方軍隊向後撤,避免接觸)。

「維護邊境和平安寧,並尊重實際控制線,對於雙邊關係正常化來說至關重要。」印方指出,兩國將召開印中邊境事務磋商與協調的工作機制會議,推動進一步討論。

中國外交部亦強調溝通對話的重要,並稱「雙方共同致力於維護邊境地區和平安寧,推動邊境事務磋商取得新進展」。王毅表示,「希望雙方相向而行……中印關係重回正軌符合雙方利益」。

這次會晤延續了兩國外長今年7月4日的會談進展,當時兩人皆在哈薩克出席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據印方當時聲明,雙方都認為「邊境地區當前狀況繼續拖下去,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中方亦強調應「一方面妥善處理並管控畢竟地區局勢,一方面積極恢復展開正常交往」。

印度考慮鬆綁中國投資限制

2020年,中印關係急轉直下,兩國在喜馬拉雅山區的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爆發了超過40年來最血腥的武裝衝突,至少導致20名印度士兵、4名中國士兵死亡。

2022年,雙方軍隊在另一主權爭議地區(印度稱阿魯納恰爾邦Arunachal Pradesh,中國稱藏南地區)再度起衝突

今年3月,印度總理莫迪曾造訪阿魯納恰爾邦,出席該區基礎建設項目的揭幕儀式,其中包含一條通往達旺地區(Tawang)的隧道,該隧道使部隊在邊境區更方便通行。

此事引發中國外交部不滿,對印度提出嚴正交涉,認為在雙方邊境問題未解之際,印度「無權擅自對中國藏南地區進行開發」;印度則駁斥中國說法,主張該區一直都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過去4年來,中印皆增加了邊境駐軍與軍備部署。印度政府對於來自中國的投資也更嚴格管控,並且幾乎全面停發給中國公民的簽證;一般認為,這是印度希望藉經濟手段來報復中國

相关图集:中印边境冲突的渊源

中印2000公里边境, 12万平方公里纠纷:中印边界总长近2000公里,另外还有12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存在领土纠纷。有领土纠纷的边界涉及西段(600公里)、中段(450公里)和东段(650公里)3个部分。2020年5月,中印在锡金北部发生冲突(中段);6月16日,中印在拉达克的巴勒万河谷(西段)发生士兵肢体冲突,造成数十人伤亡,至少印方称有20名士兵死亡。
麦克马洪线:马克马洪线(McMahon Line,东段线)是一条英国探险家测量印度时画下的一条英属印度同西藏之间的边界。1914年,英国外交官麦克马洪召集中、印、藏三方会议,由于中华民国不同意分割西藏的麦克马洪线、藏方未能得到事先秘议的独立转而也放弃承认麦克马红线,结果中藏均没有签署《西姆拉条约》。印度和缅甸则认为麦克马洪线是历史疆界。时至今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拒绝承认麦克马洪线,但把它看作是实际控制线。1962年中印之战中,中国军队虽然一度占领了该地重镇达旺,但后来撤回到实际控制线以北。
藏南(印度:阿鲁纳恰尔邦): 藏南在印度被称为“阿鲁纳恰尔邦”(Arunachal Pradesh,东段线),面积约为6万平方公里,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侧。它的西面是不丹,东面是缅甸,向南是印度,北边是中国的西藏。中国称该地为藏南,属于西藏自治区行政区划。不过,按照“麦克马洪线”的划分,该地属于印度,印度也实际控制该地,只是藏方以及中华民国当年均拒绝在条约上签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延续这一路线。1948年,刚刚独立的印度开始派兵进入这个地区,1960年,印度完全占领了麦线以南部分,中国控制麦线以北。1972年,印度在该地成立阿鲁纳恰尔中央直辖区,1987年,该区改为“阿鲁纳恰尔邦”。
锡金问题:英国于1887年强占锡金国,次年出兵西藏。1950年,独立之后的印度称为锡金的保护国,1975年正式将其纳为“锡金邦”。2003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问中国后,北京承认新德里对锡金的主权,同时印度亦承认中国对西藏主权。2005年之后中国出版的地图上已不再将锡金标注成主权国家。
1962年中印之战: 印度总理尼赫鲁大败:1960年4月,中印两国政府为寻求解决领土争端,由中国总理周恩来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在新德里会谈,但未取得共识。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当年10月20日从边境的东西两处同时发起进攻时,兵力是印度军队的5至10倍。中国军队当时一直深入到印度今天的阿鲁纳恰尔邦省和喜马拉雅地区。整个战争延续了一个月,总共造成2000人丧生。1962年11月20日,中国单方宣布停火,并撤至麦克马洪线后20公里处。战争之后中印关系因边界冲突走入低谷。
中印关系改善,甘地总理开启总理互访:1988年12月19日至23日,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与邓小平会晤。这是34年来印度总理首次访问中国。这次访问被看作是中印关系经过多年的紧张期之后开始转暖的标志。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 Narasimha Rao)访华期间,双方签署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这次访问标志着中印关系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印双方共签署了5个有关和平解决边境冲突的协定。
特别代表会晤机制,习莫频繁会晤:自2003年中印建立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机制以来,双方已举行22轮特代会晤。印方的特别代表是国家安全顾问,中方最高代表则多为外交部长。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之间的互动相当频繁。
2017年中印洞朗地区对峙:占地约100平方公里的洞朗(Doklam)是中国和不丹之间存有争议的地区,印度也从未对该地宣示过主权。2017年6月,印度以“接到不丹政府的求助”、“支持不丹主权”为由,派兵越过中印边界,阻止中国在那里修筑公路,形成同中国军队长达71天的对峙。不丹是中国14个邻国中唯一一个没有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其国家的外交权和防务权掌握在印度手中。2014年莫迪以总理身份第一个访问的国家便是不丹。
2020年中印冲突又起:5月5日,在位于拉达克地区的海拔四千多米的班公错湖(Pangong Tso lake,西段),中国和印度军方人员相互投掷石块、木棒、铁棍等,双方都有人员受伤。5月9日,印度锡金邦那图拉山口(中段),中印军人相互投石并发生肢体冲突,有数十人受伤。 6月16日,在加勒万河谷(Galwan valley,西段)的中印士兵冲突中,有3名印度士兵在与解放军的冲突中死亡。当天稍晚时,印度军方宣布印度士兵的死亡人数提升至20人。

不過,近期中印關係有緩和跡象。今年1月,路透社消息指印方有意鬆綁投資限制。本週一(22日),印度政府的首席經濟顧問納格斯瓦倫(V. Anantha Nageswaran)主張,若要增加印度的全球出口額,印度應把重點放在吸引更多來自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

此外,路透社7月中旬再引述知情的政府官員說法稱,印度在考慮加快中國技師的簽證核發流程。此前,印度《經濟時報》曾報導,由於中國技師簽證問題,過去4年來導致印度電子製造業產值損失約150億美元。印度的電信、鋼鐵、太陽能板等產業需要中國技師來操作中國製的設備。

對於印度可能放寬簽證一事,中國官媒《中國日報》18日曾發表社論,認為此舉「有助於中印關係改善」。該文聲稱中國企業稱得上是印度「嚴苛營商環境」的「最大受害者」,並主張印度應為中國企業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營商環境」。

王毅會晤俄國外長

與印度外長會晤同一天,王毅也在東協會議場邊跟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見面,重申中俄關係將繼續深化,盼能共同維護「以東盟為中心、開放包容的區域合作架構」,並且「防止域外勢力破壞干涉」。

據中國外交部聲明,王毅與拉夫羅夫還「就事關和平與安全的重大議題交換意見」,拉夫羅夫「祝賀中方成功推動巴勒斯坦各派別簽署《北京宣言》」。該聲明並未提及烏克蘭或者俄烏戰事

烏克蘭外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本週造訪中國,也曾與王毅見面。中國的聲明寫道:「中方始終堅定致力於推動危機政治解決……烏俄雙方都不同程度發出願意談判的信號,雖然條件和時機還不成熟,但我們支持一切有助於和平的努力。」烏方則表示,目前尚未觀察到俄方有誠意展開談判

7月24日,烏克蘭外長庫列巴在廣州會見中國外長王毅。

中國政府近期一系列的外交斡旋舉動引發關注。除了接待烏克蘭外長,也提供談判場地給哈馬斯、法塔赫等巴勒斯坦各派別,並針對第二托馬斯礁(中方稱仁愛礁,菲方稱阿雲津礁),與菲律賓達成臨時運補協議。

《星島日報》評論稱,自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連續這幾場「外交大戲」,可以視為對三中全會的「獻禮」。

不過,美國之音、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等媒體分析指出,中國雖將自身形塑為和平推手形象,並企圖展現自身是不同於美國、能代表全球南方的聲音,但上述外交斡旋多為象徵性質,實際的和平進程仍然有限。

相关图集:你需要了解的“全球南方”和“全球北方”

曾经的世界阵营划分:在冷战时期,根据意识形态不同,世界被划为东西阵营。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被看作是所谓的“第一世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被看作是“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常常是指经济水平更为落后的“南方世界”。这种分类如今已经过时。冷战结束后,按社会经济和政治特征划分的全球北方和全球南方的概念变得更为流行(图为1955年的第一次亚非会议)。
“南北分歧”:简单来说,全球南方的特点是低收入、人口密集、基础设施差,可以理解为发展中国家、低收入国家。另一边的全球北方则主要是指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南北分歧”(也称作“南北差距”,North-south Divide)等术语被广泛使用。这里的“南”、“北”并不是指地理方位上的南与北。
全球北方:公开学术资料显示,一般来说,全球北方的定义包括美国、加拿大、几乎所有欧洲国家、以色列、塞浦路斯、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不过,国际对于全球北方以及全球南方的划分并没有公认的界定,也存在争议和不同的解读。
全球南方:针对全球南方也有着多种解读。World Population Review网站指出,传统上,全球南方指的是不发达或经济处于弱势的国家。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常面临全球北方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不过,也存在其他定义,用全球南方来泛指那些受到资本主义全球化负面影响的国家。一般认为全球南方由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太平洋岛屿以及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组成。
中国属于哪边?:如同印度、巴西一样,中国也自己看作是全球南方国家。联合国南南合作金融中心有一份全球南方国家名单,该名单目前包括78个国家,名单也被称为“77国和中国”。
南南合作:南南合作(SSC)是决策者和学术界用来描述全球南方国家在各个领域交流与合作的一种术语。公开资料显示,南南合作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万隆会议(图),被认为促进了南南合作的形成。联合国在2003年12月23日通过的58/220决议中,将每年12月19日为南南合作日,后来又改为9月12日。
为何全球南方愈加受关注?:一段时间以来,“全球南方”成为舆论热词(图为2021年的金砖峰会,金砖强调南南合作)。印度2023年初举行了“全球南方国家之声”线上峰会;日本在接任G7轮值主席国时主张加强与全球南方的关系;2023年2月的慕安会还设置了“南北合作”专场,强调西方要争取全球南方。这些变化与俄乌战争以及中国崛起不无关系。华盛顿外交关系委员会的菲克斯(Liana Fix)对DW表示,西方正在努力防止俄罗斯在乌克兰取得胜利,也在试图制衡正在崛起的中国。“西方第一次要依靠全球南方国家,而这些国家第一次可以反过来利用其对西方的影响力。”

(路透社等)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