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塑造媲美鄧小平形象 習近平繼續「逆向改革」
自2023年以來,外界一直在揣測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何時召開,如今終粉墨登場,官媒落力營造萬眾一心擁護總書記習近平領導核心的氣氛,繼《求是》雜誌刊登習近平的〈必須堅持自信自立〉語錄體文章,《新華社》亦發布紀錄片《領航新征程》,回顧習近平推動「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以及約一萬字的特稿形容習近平是繼鄧小平之後又一位卓越的「改革家」。
紀錄片全長約44分鐘,一開頭先回到1978年,指當時在讀大學的習近平跟隨母親去到安徽滁州小崗村調研包產到戶,令他留下深刻記憶,「當時來我記了一本筆記我還收藏著,印象很深刻,因為這是我改革開放以後,接觸農村的可以說是改革的第一課。」也就在那一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改革開放序幕。
稱要有偏向虎山行勇氣
30多年後的2012年,習近平已是中共總書記,他去到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前線的深圳考察,強調推動改革,「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中國是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的國家,需要解決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時候需要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
翌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習近平說:「我們成立了一個改革領導小組,由我擔任組長,我的目的是甚麼呢,就是統籌規劃推動落實。」
紀錄片又提到,面對國際形勢風雲變幻,習近平在十幾年來推動二千多個改革方案,始終致力於擴大對外開放,「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的條件下進行,我多次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分拆「改革開放」含意大變
《美國之音》報道,2013年中共宣布「全面深化改革」以來,習近平所謂「新時代」的中國內政和外交路線,相對於鄧小平及江澤民、胡錦濤執政時期,的確發生顯著變化,但習近平時代的不少改革舉措都被觀察家視為開倒車的「逆向改革」。
專欄作家李銳方撰文指出,與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時代不同,中共十八大過後,在宣傳體系中的政治語彙裡,「改革開放」的使用頻率明顯降低,「改革」和「開放」成為了分開獨立使用的政治語言,含義上亦有巨大變化,原來對國外先進技術、經驗、制度的學習、效法路線被放棄,取而代之的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論自信、文化自信,如今中國官方的「改革」和「開放」,與以往的「改革開放」,其實早已不是一回事了。
編輯:李向陽(台北) 網編:程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