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扩大全球影响力的新战线:借海外考古挑战西方历史观点

| 摄影:Alexander Parkyn-Smith for WSJ

中国考古学家与乌兹别克斯坦研究人员在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沿岸的挖掘点工作。

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国旗在挖掘点上空飘扬。

据中国国家文物局介绍,中国正在参与30多个海外考古挖掘项目,而2010年之前这一数字几乎为零。同一时期,中国考古学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以海外考古为主题的文章数量也增加了两倍多。

其中备受关注的是“一带一路”倡议(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沿线的历史。“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2013年发起的一项基础设施项目,旨在重振中国古代帝国曾经通过丝绸之路发挥的影响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高级研究员Tim Winter表示,中国政府推出“一带一路”是要构建其“地缘文化力量”,并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拓展至现有边界以外。Winter曾研究中国如何利用历史遗产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

一些考古学家说,由于考古学处理的证据是零散的,所以解释空间很大。这种模糊性为中国研究人员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他们可以推动考古学向新的方向发展。

中国的重大考古工作之一正在中亚展开,这里是几个世纪以来多个帝国相互冲突与交织的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西方考古学家的天下。

在5月份湛蓝的天空下,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研究人员聚在一条10英尺深的壕沟旁,这条壕沟是在一片台地上挖掘的,从这里可以俯瞰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沿岸的奇诺尔村。

沟渠内,一位年轻的中国考古学家检查用管形铲子采集的土壤,他的乌兹别克斯坦同行站在挖掘处的边缘,向村长解释这支团队在干什么。他们周围还散布着另外24个挖掘点,所有古墓中都有文物,这些文物可能会颠覆人们长久以来对该地区历史的认识。

这个名为契纳尔特佩(Chinortepa)的遗址是由现年71岁的考古学家王建新领导的团队发现的。王建新供职于中国的西北大学,这所大学位于中部城市西安,而西安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丝绸之路这一词汇是由一位德国探险家在19世纪提出并推广的。王建新长期秉持一种观点,认为国际上对丝绸之路的理解由西方学者主导,他们自然倾向于关注西方对丝绸之路沿途其他文化的影响。

“我希望给这个领域增添中国声音”,王建新在采访中说。

王建新花了20年时间研究月氏人,月氏是一个游牧民族,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里生活在今天中国西北地区的草原上。公元前2世纪,月氏人与另一个游牧部落发生冲突,大败后向西逃去,最终在中亚安顿下来——根据历史记录,月氏人是首批从东方迁徙到中亚的民族。

王建新一直想知道月氏人离开中国后的遭遇,早在2009年,他就开始探索在中亚进行考古发掘的机会。2013年,在习近平宣布“一带一路”倡议的三个月后,王建新与时任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Academy of Sciences)考古研究所(Institute of Archaeology)所长Amridin Berdimurodo达成了在中亚启动古代游牧文化联合研究的协议。该机构位于撒马尔罕。

在接下来的10年间,王建新的团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发现了几十个此前未知的游牧聚落,震惊了活跃于该地区的其他考古学家。

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挖掘出的物品加深了研究人员对几个世纪以来这片土地如何被不同民族相继占领的了解。

在游牧民族从东方来到此处之前,契纳尔特佩遗址所在的这片土地属于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他们的成功部分源于王建新多年间在中国追寻月氏人踪迹的经验,以及他利用岩画识别潜在发掘地点的技巧。

王建新的考古工作也得益于一种名为洛阳铲的不起眼工具。这种工具最初由盗墓者发明,现在被中国考古学家用来加快挖掘速度。

洛阳铲连接在一根可伸缩的杆子上,铲子的部分长一英尺左右,呈纵向剖开的圆筒状,形如铲斗。训练有素的洛阳铲使用者将它插入地面,然后轻轻转动再抽出来,以获取土壤样本,为考古学家提供线索,让他们知道下面可能埋藏着什么。

2006年,王建新和考古队成员在天山地区。

图片来源:Wang Jianxin

“真是奇怪的东西,”研究团队的乌兹别克斯坦成员Komiljon Arziyev回忆起他第一次看到洛阳铲时的想法,但他表示,他很快就被它的效率折服了,甚至试图学习如何使用它。

在乌兹别克斯坦,王建新的团队使用洛阳铲在果园或农田等平坦的地形中搜寻坟墓,而其他考古学家通常会忽略这些地形,他们往往花时间在山坡上寻找更容易发现的古城遗址。

“他的观察方式与众不同,现在也帮助其他人用不同的眼光观察并做出新的发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考古学家罗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说,他形容王建新的工作是对这一领域的“宝贵贡献”。

死者揭示了什么

虽然王建新本人沉浸在古代历史中,但他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发现正好呼应了中国政府当前的努力:将中国描绘成该地区仁慈的参与者。

契纳尔特佩遗址位于一处山口以西约30英里处,据信,月氏人在大约2,000年前就是通过这条山口来到奥克苏斯河(Oxus River,今阿姆河)北岸的。

当时这片土地属于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Greco-Bactrian kingdom),这是古代西方文明在遥远东方的前哨,以希腊风格的艺术和城市而闻名。根据最普遍的一种看法,一支由数万名弓骑兵组成的月氏军队轻松击败了这个衰落的王国,并最终建立了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这个帝国为西边的罗马帝国和东边的中国汉朝之间经由丝绸之路的贸易提供便利,由此变得富强。

在契纳尔特佩遗址的挖掘工作为了解这里历史人口的构成提供了线索。

王建新和他的团队认为,说月氏人只是占领了这片土地,征服了当地居民并成为贵霜人的祖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王建新说,证据就在地下。

此前在贵霜要塞、城市和神殿附近发现的墓穴往往是地上墓穴,里面堆满了乱七八糟的尸骨。考古学家说,这表明贵霜人——就像月氏人到来之前的当地居民一样——的埋葬方式之一就是剥去死者的皮肉,尸体被留在那里腐烂或被动物吞食,然后骨头被冲走或存放在陵墓里。

这些墓葬与契纳尔特佩周围的月氏墓葬完全不同,在月氏墓葬中,遗体被埋在地下坑中,旁边有小墓室。

王建新认为,这证明月氏人和贵霜帝国的创立者们并非同一个族群。相反,他认为贵霜人是当地人群的后裔。

这些墓葬的其他一些特点也对传统观点构成挑战。月氏人喜欢将他们的族人埋葬在山脚下,而契纳尔附近的墓葬则在平原上。墓葬中发现的祭品也比月氏墓地中常见的祭品更少,更小。

根据这些差异,王建新的团队得出结论,认为这些墓葬要么属于受月氏游牧民族影响的当地农耕人群,要么属于开始融入农耕生活的月氏人。

王建新说,这表明月氏人并非嗜血的殖民者,而是与当地人群交错分布,和平共处。

从一座现代建筑中看到的一条道路通往乌兹别克斯坦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城市撒马尔罕。

讲述历史

当《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记者与一位乌兹别克斯坦研究人员在契纳尔附近的一座贵霜古城遗址会面时,明显感受到当今政治对中国考古工作的影响之大。

“告诉中国人,他们不会在这里找到任何中国人的痕迹,”他说。

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大对乌兹别克斯坦的投资,中国的影响力已成为当地人越来越感兴趣的一个话题。许多乌兹别克人对此表示欢迎,认为这股力量有助于他们的国家融入全球经济,但也有人担心,中国只会成为另一个试图控制该地区的大国。

当问到中国政府是否可能利用月氏人提出领土主张时,王建新说,这种想法很荒谬,因为月氏人是一个古代族群,严肃的人不会提出这种观点。

王建新的乌兹别克斯坦合作伙伴Berdimurodov说,他感谢这位中国考古学家为这个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的课题带来新的启发,并为这项工作感到自豪。

虽然他的研究是学术性的,但王建新说,“研究的成果也符合中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需求”。

能够将贵霜帝国的起源追溯到当地人而不是外来者,这为乌兹别克斯坦在经历了一段外国统治后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叙事素材,契合乌兹别克斯坦在后苏联时代对自身历史的书写。

“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和塑造现在和未来,”王建新说。

中国近期加大了对海外考古挖掘项目的参与。对契纳尔特佩遗址的挖掘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