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廿年研究】中國人把無法上流的原因 由歸咎自身變成體制不公 史丹福和哈佛大學一項持續20年的研究發現,中國人過去把無法上流主要歸咎於自己「不夠勤奮」和「能力不足」,但現時認為是「體制不公」造成。
Reuters

中國經濟持續低迷,令社會悲觀情緒蔓延。美國和中國學者2023年在中國進行大型調查,發現人民過往都將未能取得成就,歸咎自己不夠努力,現在已逆轉,認為是共產黨不公平的體制所致。調查形容,儘管這座「社會火山」尚未爆發,但已向習近平發出警號。

《華爾街日報》周三(21日)發表題為「中國『社會火山』正在震顫,習近平的願景面臨考驗」的報道。這項系列調查是由史丹福大學經濟學家羅斯高(Scott Rozelle)、哈佛大學社會學家懷默霆(Martin King Whyte)與他們在美、中兩國的同事,在2023年向中國各地數萬名受訪者進行。

受訪者認為,「人脈太過重要」及「不能提供均等機會」的不公平體制,是他們無法取得個人成就的主要原因。除非中國「體制本身發生變化」,否則無論他們多麼努力,都將停滯不前。

這一系列調查曾在2004、09及14年進行。當時的中國受訪者,主要將他們在生活中無法取得個人進展,歸咎於自己「不夠勤奮」和「能力不足」。2023年的受訪者則認為,「社會秩序中一些與優秀品質無關的因素」,是決定一個人貧富更重要原因。

兩位學者分析,2023年的調查結果,尚未顯示中國的「社會火山」有噴發跡象,亦不代表出現了政治不穩定,但中共持續經濟成長,和提高生活水準所贏得的合法性,似乎開始動搖。

擔心共同富裕變共同貧困

報道更以「共同富裕」為例,指出中國政府加強對經濟的干預,犧牲民營企業、以造就了國有部門。中國國內一些人對這項政策缺乏信心,並哀嘆「共同富裕」可能會變成「共同貧困」。

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所長孫國祥表示,中國人民對經濟信心減弱,和指責不公平體制,既是新冠疫情後經濟低迷的結果,也是中共加大對經濟控制、打擊民企、扶植國企等政策共同造成的結果。

孫國祥說:「如果民怨不斷增加,轉化成為零星的社會抗議甚至是集結,可能就會迫使中共去思考這個問題。這種情況下,中共高層為了要避免他的權威跟執政基礎受到質疑,政策調整也是有部分的可能性。」

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認為,就算社會火山爆發,習近平亦不會下台,他在政治局和統治團隊中,完全無安排可作為副手的人選,就是讓黨內無法組成另一團隊取代他。

陳俐甫說:「習近平的做法就是,如果你不要習近平,共產黨也統治不了中國,把它綁在一起。所以目前還沒有崩潰的原因,正是他早就預期到在第三個任期之後就會產生挑戰,因為黨內對他不滿會愈來愈多。所以他把如果他下台、中國共產黨的專政就會崩潰兩件事綁在一起,讓共產黨無從選擇。」

他指,去年起中共動用大筆經費救房地產和股市,但外資持續撤離,國內經濟沒有起色,才讓感到絕望的人民醒覺,所有問題都是共產黨不公平的體制造成。

記者:鍾廣政(台北) 編輯:陸南才 網編:陳家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