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ll 曾志豪
2024-09-26T06:49:55.722Z
有香港學術機構統計推算,2014年的雨傘運動估計有約120萬人參與。

(德國之聲中文網)2014年的夏天,明明只是10年前的事,但對香港人而言,已經是上世紀般遙遠的回憶。如果可以,我會這樣和下一代說﹕那是2014年,仍然是,舊香港的時代……。

是的,10年、20年的時間值,都不及「舊香港」三個字來得直接﹕那是沒有民主但仍有自由、香港人對前途感到失望但未覺絕望的時空。然後,下一代可能感到不耐煩,要你比較雨傘和反修例運動的分別,我只好這樣說﹕雨傘運動是「反對」,反修例是「反抗」。雨傘運動,把香港人最後一點的政治耐性消耗乾淨。接下來只可以更加激進。

相关图集:香港“占中”行动正式启动

“占领中环”:“占领中环”运动周日凌晨正式启动。
“非法活动”:周日下午香港特首梁振英在新闻会上称占中是非法的活动
香港警方向示威者投掷催泪瓦斯
占中诉求:占中运动联合发起人之一、香港大学法学系副教授戴耀廷在集会上表示,占中活动有两大诉求,一是要求人大常委会撤回政改决定,二是要求重新启动整改程序,特首梁振英要重新交出反映香港人意愿的政改报告。
占中现场:占中运动的一位发起人表示,占中行动持守和平非暴力原则
占中现场
占中现场
香港警方呼吁示威人群保持克制:香港媒体报道称,警方向占中示威者施放了催泪弹
警方同抗议学生之间发生冲突:周六香港警方同抗议学生之间发生肢体冲突

雨傘運動前,香港人的遊行示威被嘲諷為「行禮如儀、打咭(打卡)拍照」,因為有固定路線、有安排好的終點、有完結時間。2003年的七一大遊行,目的主要是反對《基本法》第23條的立法,雖然人數眾多,但基本上沒有超出這種「起點開始、終點結束、不會加時、不會加插地點」的固定模式。

那種遊行示威的「壓力」,其實和管治階層的「文明」程度有關。管治階層愈文明、愈容易感受到「壓力」而讓步。2003年的那次,也是因為自由黨的田北俊「太文明」,感受到壓力而讓步跳船,結果因為立法會少了關鍵的一黨支持,才逼使董建華收回成命。

我記得雨傘前,曾參加過各種大大小小的遊行活動,大家都很有默契地在政府總部前逗留一下便會魚貫離開;偶然有人會拿大聲公呼籲「遊行人士不要解散,我們再殺上中聯辦」,換來的往往是沉默冷待,人群四散。因為這偏離了原本的遊行路線,而且新加示威地點,超出了市民的計劃行程﹕我還要約朋友吃飯呢,怎麼可能OT(加班)再戰?

背後也反映出當時香港人的想法﹕我們是要民主,我們是要爭取,但如果要付出太多代價,那就不如擇日再戰,今天先回。更反映出香港人對政治的看法﹕我們盡責任向政府提出了意見,政府接不接受是他們的事,我們總不可能逼政府馬上答應要求吧?

雨傘運動完全不同——「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重點是「佔領」,而「佔領」的目的就是逼政府答應民眾的要求,不答應不離開。

這其實是顛覆了過去的政治想法﹕沒有固定的起點,也沒有指定的解散時間;政府不能不回應,人民不是單純發聲,而是要得到答案,未有答案便繼續佔領。

如果你只經歷過2019年的硝煙四起,你是無法想像,2014年的佔領運動對當時的香港人有多麼震撼和創新。因為,2014年的香港人,居然可以接受佔領馬路去逼政府談判、答應要求,不再滿足政府派人接信敷衍了事的回應。所以當大家回顧雨傘運動、覺得很左膠很浪漫卻嫌不夠勇武時,千萬不要忽略了曾經的時代背景,香港人是由「到時間回家」演變到「佔領馬路不回家」,而且是各區開花。

雨傘運動用宏觀歷史鏡頭一看,完全是為了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做熱身,而這個熱身,是對官民而言都發揮了作用。

先說對官員的作用。2014年的雨傘運動,政府最開初讓市民在各區佔領馬路,而且採取拖字訣,任由各佔領區消耗民意、任由佔領的市民和其他持份者爭執。付出的代價就是曠日持久的消耗戰,讓雨傘運動的維持了79日之長﹗

去到2019年,當612市民要故技重施、試圖包圍立法會再佔領街道時,警察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思路,就是即時用強硬武力驅硬,除了催淚彈,更出動了布袋彈、橡膠子彈等大殺傷力武器,而這些武器在雨傘運動時並未出現。

我估計,警方內部是下了決心,不會讓雨傘歷史重演,不允許香港再出現佔領街頭的畫面。警方或者估計,只要沒有佔領的據點,便能把運動迅速撲滅;誰知事與願違,被武力驅散的香港人,反而爆發出不論強度、還有長度都比雨傘運動更厲害的反修例運動。

相关图集:香港“占中”进入“关键时刻”

清场与反清场:在刚刚过去的周末,香港的购物胜地之一旺角经历了占领-清场-再占领-再清场-对峙的过程。警方曾于周五凌晨时间闪电清理了位于旺角的一处示威人士驻地。周六,数千港民重新占领旺角部分区域,并与警方陷入激烈冲突。警方动用了警棍和胡椒水试图驱散重返旺角的示威民众。
增援部队:周六至周日晚间,弥敦道贴近亚皆老街的示威者尝试拉开铁马(金属护栏),企图再次佔据弥敦道及亚皆老街交界的十字路口。随后大批警员赶赴现场增援,他们一字排开,不断将示威者向后推移。
局势缓和:激烈冲突后,旺角的局势于周一(10月20日)趋于缓和。照片上的香港民众高声向一组人群叫喊,他们声称后者是从中国大陆前往香港挑起事端的人。政府表示,在周六至周日的冲突中,有大约20人受伤。
装备升级:示威者们的防护装备也有所升级。鉴于之前和警方冲突的经验,他们中的许多人戴上了头盔、化学实验室的专用眼镜和口罩。为了能用手臂低档警棍的攻击,塑料泡沫地板拼块成为了他们的“防打利器”。
“我要留在这里”:警察的行动更坚定了许多抗议人士的决心。有一位就读政治系的学生向德新社表示:“如果我们现在不继续抗议,可能会为时已晚。我担心,如果港人看到这么大规模的持续抗议都没用,他们最终会放弃。因此,我要留在这里。”
革命时期的浪漫爱情:留在“占中”人群里的,也包括偶尔能看到的刚刚结为连理新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体验“革命”时期的浪漫爱情。气氛紧张的抗议活动中,这无疑是一道另类的亮丽风景。
雨伞革命永不死:10月19日,一位香港的宪法专家声称此次香港民主活动将进入“关键时期”。在靠近金钟的香港政府总部大楼附近,能够看到香港“雨伞革命”的“民主墙”上,支持者们的信心宣言。
创意民主墙:有艺术创意的香港人不仅仅是把写有民主宣言的黄色便签条粘在“民主墙”上,他们更是结合了此次“占中”运动中的主角——雨伞,让民主墙也变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最后的机会:香港九龙地区的抗议民众继续当场“安营扎寨”。一位艺术系的女大学生伊娃(Eva)向德广联表示:“这是香港最后的机会”,如果我们失败,或者放弃,那就前功尽弃了。

同樣地,雨傘運動的「佔領」也令香港人汲取教訓,知道久失必守的道理,也知道再用「佔領街頭、製造社會空轉成本、對政府管治造成壓力、逼政府讓步」的方程式是不起作用,所以才會有 Be water 和遍地開花的新形抗爭形式。

所以當2014年撐起雨傘時,原來已經為5年後的反修例運動,拉開了帷幕。2019年發生了很多勇武抗爭的場面,裝修、火魔、路障,爭議不少,也讓外界奇怪﹕香港人是如何一夜間變勇武、或者變成可以接受勇武?

還是要和2014年的運動有關。雨傘運動的佔領區,特別是金鐘的佔領區,可以說是把香港人的文明、有禮、中產、守秩序的良好品格,做了最徹底的呈現。

就說一點好了,2014年的金鐘佔領區,因為佔據了夏愨道馬路,那時居然會出現「夏愨道X號」的門牌號碼讓郵差送信﹗這不是集浪漫烏托邦文明秩序所有特質於一身的事情嗎?佔領街頭佔領到可以讓郵差送信,和2019年的示威人潮中開出紅海讓救護車通過,都是香港抗爭史上的奇蹟。

但也因為這79天的雨傘運動文明秩序,最後沒有得到政府的讓步回應,產生的後果有二﹕當時雨傘後的公民社會氣氛跌到谷底,無人知道還能再做甚麼抗爭才有用;另一個後果便是﹕如果再做抗爭,便要以雨傘運動做座標,就是不要學雨傘運動的模式。

雨傘運動後期的口號「拆大台」成為2019年的反修例主軸,幾乎每一場大型警民衝突都是突如其來、也不是由任何一個有名有姓的人和團體策劃。2014年的佔領,也變為2019年的 Be Water,流水四散、絕不戀戰據守。2019年的家長車、人鏈物資供應,也絕非憑空出現。2014年的佔領區得到市民的支援才得以持續佔領,可以說也為公民社會如何互相合作支援,提供演練。

2014年的佔領是用和平方式令社會停擺空轉,2019年的抗爭者似乎很早便意識到這種「社會成本」對愈來愈專橫的政府不會有用,所以才會有「攬炒」的概念。可以說,如果沒有雨傘的預演,是不可能在2019年便直接產生「攬炒」的思想。

對我來說,回顧雨傘運動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告訴世界﹕香港的抗爭不是突然爆發,香港的勇武也是由和平演變而來。政府說2019年的示威是外國勢力、顏色革命而激發,其實是妄顧事實,一切是由政府冷待2014年的雨傘運動而激起的。要用整個10年的時間軸去回顧,才能看清香港人的思想如何轉變。

曾志豪是香港媒體人,曾任職香港電台,擔任時事諷刺節目《頭條新聞》主持人。目前旅居台灣。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