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方政府不得再補貼國際航線 僅10個城市例外

由於俄烏戰爭,西方航空公司飛往中國的班機必須繞過俄羅斯領空致成本上漲,加上需求低迷,多間航空公司今年接連停飛中國,另方面中國的航空公司則繼續飛越俄羅斯,以較短的北方航線前往歐洲和北美;然而,中國官方日前仍要求除了10個國際航空樞紐城市外,地方政府不得再補貼國際航線,中國的國際航線布局面臨大調整。
中國民航局、國家發改委在8月底聯合印發「關於推進國際航空樞紐建設的指導意見」,公布「3+7+N」的國際航空樞紐發展格局,中國的航空樞紐會被分為4類,第一類是「3」,即北京、上海與廣州,定位為「全方位門戶」的國際航空樞紐,將強化洲際連接和面向全球的能力。
第二類的「7」包括成都、深圳、重慶、昆明、西安、烏魯木齊和哈爾濱,定位為「區位門戶」的國際航空樞紐,負責構建具有區位優勢的國際航線網絡;第三類的「N」是指12個面向特定區域的國際航空運輸網絡;第四類則是航空貨運樞紐。
文件指出「連接除國際樞紐機場外其他機場的國際航線,地方政府不得安排航線補貼」,換言之,除了「3+7」的10個城市外,不能有國際航線補貼。有航空界人士指出,一座二線城市擁有直航歐美的航線,無論是對外宣傳,還是吸引外資都有正面的積極作用,但若是需求不足,這些國際航線就必須依靠地方補貼。
載客率不足長期「吃不飽」
微信公眾號「智谷趨勢」發文稱,中國很多城市的國際航班載客率在下降,「處於吃不飽的狀態」,以南京到澳洲雪梨為例,航線平均載客率長年都在五成左右,2020年最高峰也不過是六成;今年3月,青島、武漢、杭州等城市到雪梨的載客率均在五成以下,濟南到雪梨甚至低至26.8%。
文章指根據不完全統計,在2016年和2017年,中國政府、民航總局支出的航線補貼總額超過100億元(人民幣,下同)。廈門市去年就提出,對於新開通亞洲定期航線,將按不同航程每班給予6萬至12萬元補貼,上限1000萬元一年,而對於新開洲際定期航線,每班更給予82萬至106萬元補貼,上限高達1億1000萬元。
《中國新聞周刊》4月曾引述在民航業工作逾20年的業內人士說:「這2年很多地方補貼延期支付,有的甚至變成壞帳,已經不是秘密」。寫作。
編輯:李向陽(台北) 網編:陳家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