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禁日本海產出現反效果 日本出口反升不再依賴中國市場

繼2020年中國經濟制裁澳洲後,令澳洲不再依賴中國市場,到去年限制日本海產,日本亦成功把出口分散到其他國家。本台記者翻查日本官方數字,自中國實施禁令,2023年海產出口總金額不跌反升,香港更成為日本海產最大買家。有分析指,中國慣用貿易禁令作為外交手段,但日本海產業已漸漸脫離中國市場,在中日關係上不會起任何作用。
上周五(20日)中國外交部突宣布逐步恢復進口日本海產。消息一出,日本國內反應冷淡,業界和傳媒沒有因此大做文章。
居日的香港公民代表會議亞太委員召集人葉錦龍指出,是因為日本海產已成功脫離了對中國市場依賴,將海產轉售到美國、東亞國家,也證明日本食品安全在海外有保證,也善於推銷。
葉錦龍說:「他們可以慢慢脫離中國,對中國的依賴。過去好像乾搖柱、元貝、鮑魚也好,最大的市場就是中國與香港,但他們可以成功跳脫這個框框,對於產品的避險,有一個很大的幫助。」
中國宣布撤令,為何日本國內如此冷淡? 數據說明了一切。
日本疫情後開關,2022年中國佔日本總出口海產市場22.5%,香港佔19.5%,中國與香港便獨佔42%出口市場,市場佔有率驚人。
記者翻查2023年日本官方數據,中國限制日本海產進口一年後,日本海產業似乎未受影響。2023年日海產輸出金額高達3,901億日圓(210億港元),比疫情前2019年2,873億日圓(160億港元)增28%;比2021年3,873億日圓(209億港元)亦錄得近1%升幅。
香港大手進口海貝 成日本「救星」
香港雖然跟隨北京實施禁運措施,亦不時傳出在關口嚴查日海產以致延誤運期,但香港於2023年購入192億日圓(10億港元)扇貝,比2021年升35.4%。去年香港進口日本海產金額高達1016億日圓(54億港元),成為2023年最大入口地方。從數據顯示,中國實施禁運日海產之後,香港竟成為日本海產的最大「救星」。
中國禁令最受影響的只有是日本扇貝。2022年中國佔日本扇貝出口市場51.3%,進口總值467億日圓(25億港元),佔市場12%;2023年中國進口扇貝金額跌至276億日圓(15億港元),較2021年跌38.9%。

日本加強海產加工場 轉到東亞、美國市場
去年9月,日本針對中國禁令推出1,007億日圓(54億港元)「保護海產」計劃,支援當地海產加工業。農林省指出,中國輸入日本扇貝並非在國內食用,3分之2進口扇貝在中國加工後出口美國,因此扇貝「脫中」之路先要強化國內加工業,其二是中國以外的國家另覓加工場。
盛產扇貝的北海道長谷川水產社長谷川博之今年曾向日本傳媒NHK透露,過去一年已將市場轉去與日本友好的印尼,直送150噸扇貝到印尼加工,並與印尼交流技術、人材。長谷川博之坦言,就算中國恢復輸入北海道扇貝,也要做好風險評估,難保中國再禁運海產,因此尋找中國以外的市場是未來不變的路。
除了扇貝,鰤魚同樣走上「脫中」之路。根據《日經》報道,愛媛縣加工企業IYOSUI發言人向記者指出,自中國禁運日海產,鰤魚冷凍市場失去中國10%市場,正朝往美國、東南亞的市場彌補損失,截止今年3月冷凍鰤魚總出口量已回升5至6%。

分析:成功推銷海產往海外 中國撤令太遲
國際關係學者黃偉國表示,中國慣用貿易手段作為外交籌碼,過去向澳洲禁運龍蝦,最後澳洲轉銷至其他國家,禁令最終未能威脅澳洲經濟,日本在今次亦洞悉中國的不穩定因素,因此努力「脫中」,但中國就算「撤令」也撤得太遲。
黃偉國說:「能不能夠稍稍輸入(海產),是今日外交關係的一個本錢,與日本討價還價?因為日本已將海產轉移到不同國家,慢慢都多元化。」
香港政府將按檢測結果決定何時解除禁令
香港環保及生態局回覆本台查詢 ,表示已 得悉中國和日本主管部門近期就福島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問題持續進行多輪磋商,達成的共識,並將確保中國等所有利益攸關國有效參與其中以及這些參與國的獨立取樣監測、實驗室分析比對得以實施。
環保局認為,上述的長期國際監測安排如能夠得到有效實施,將有助管理和降低福島核電站核污染水排海的風險。環境及生態局會與內地和日本主管部門尋求更多相關資料,在保障食物安全的大前提下,將按照科學證據評核結果逐步放寛現時採取的預防措施。
編輯:溫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