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新刺激措施能否足以重振经济?
9 月,中国央行宣布了自疫情爆发以来最积极的措施,以使其经济重回正轨,此前有迹象表明,中国可能无法实现 2024 年 5% 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增长目标。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仍在苦苦挣扎,从新冠疫情挥之不去的副作用——当时中国实施了一些最长和最严厉的封锁——到 2021 年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以及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等更深层次的社会变化问题。
到目前为止,北京方面还没有像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那样推出 4 万亿人民币(5860 亿美元)的刺激措,但其最新举措得到了投资者的积极响应,然而,观察人士怀疑这是否足够。
中国到目前为止做了什么?
中国最近的刺激措施主要针对其货币政策,该政策侧重于银行和货币供应,而不是“通过消费摆脱”经济低迷。
在这些措施中,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降低利率以降低借贷成本,降低房屋抵押贷款利率,惠及 5000 万户家庭,并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要求,释放 1 万亿元人民币(1400 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还拨出 2000 亿元人民币(280 亿美元)用于地方政府投资项目。
这一消息是在一次罕见的联合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三位中国高级经济官员出席了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
尽管北京采取了这些举措,但观察人士表示,他们发出了一个异常明确的信息,表明他们正在认真对待这一情况。
进展如何?
自 9 月宣布这一消息后,市场反弹至两年来的最高点,尽管此后有所回落,但仍有一些乐观情绪。
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吴卓殷(Gary Ng) 表示, “我认为,从现在开始,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过去两周的大规模反弹,而是经济是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确实觉得人们可能会变得更加乐观,但这还没有完全反映在消费方面。”
他表示,“就目前而言,我认为还需要做更多。很多事情已经宣布,但这取决于实施情况。”
包括路透社和彭博社在内的多家媒体援引匿名消息人士的话说,北京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发行 2 万亿元人民币(2840 亿美元)的主权债券,以提供资金偿还地方政府债务并加强中国的社会保障网。
如果第二轮刺激计划得以推进,这一消息至少要到 10 月底才会公布,届时将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也称为中国立法机构)召开会议,该委员会的 175 名成员去年批准了类似的措施。
情况怎么会变得这么糟糕?
观察人士表示,尽管央行的措施是一个正确的开端,但还不足以完全恢复经济,因为中国还面临其他挑战。
其中最主要的是房地产行业,它曾是中国经济的引擎,也是地方政府支出的重要资金来源。房地产行业在 2021 年暴跌,拖垮了几家大型房地产开发商,这些开发商拖欠了 1245 亿美元的债券,留下了数百万个未完成的项目。
根据彭博社对 2015 年至 2024 年预售数据的分析,估计有 2000 万套房屋到惊人的 4800 万套不等。
房地产不景气对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因为房地产是人们可以存放资产的少数地方之一,其他问题包括 16 至 24 岁青年失业率高,据报道,上述年龄段的青年失业率为 18.8%。青年失业率一直是一个争议的根源,以至于政府在 2023 年停止发布数据几个月,直到改变方法后才恢复发布。
中国的制造业是另一个问题源,虽然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但它在钢铁和制造业等一些行业正面临生产过剩的问题,而在科技等其他行业,由于成本更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较少,企业正在将生产转移到东南亚。
驻北京的经济顾问陈欣然告诉半岛电视台,中国应该仍然能够实现接近5%的GDP增长目标——至少今年是这样,“我认为北京显然会实现其目标。它很少会失败,”他并补充说,“通过多种方式——要么通过他们将要宣布的额外刺激措施,要么他们可以达到这个数字左右,然后说他们已经实现了。”
人们的反应如何?
在房地产不景气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打击下,中国人也不愿意消费,因此,经济失去了另一个增长源。根据政府数据,7 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 86(满分 200),为疫情高峰以来的最低水平。
日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Nikko Asset Management Co.,Ltd.)表示,消费者信心不足是中国经济的“大问题”,因为它会产生通货紧缩和物价下跌等连锁反应。
该公司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表示:“当就业保障不稳、工资停滞不前、投资者的房地产和股票价值日益贬值时,很难对未来感到乐观。”
不过,也有一些积极的迹象。中国人在最近的黄金周假期(10 月 1 日至 8 日)期间大肆消费,由于许多中国人待在家里或选择更经济实惠的假期,这一数字低于 2019 年,但仍比近年来好。
“你会看到更多的人出行,更多的人消费,但人均消费仍低于疫情前的水平,”陈欣然表示,“这说明更多的人在花钱,但人均支出却减少了,所以,他们对未来的收入感到有点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