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专门研究数字时代行为的以色列研究员认为,促使以色列公民响应敌对国家情报部门诱惑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渴望获得刺激的体验、经济激励与寻求意义。

希伯来赖希曼大学研究员利拉兹·马加利特在以色列《马里夫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最近几周又披露了两起以色列公民同意与伊朗情报机构合作以开展间谍活动的案件。

其中一名是来自阿什凯隆的72岁商人莫蒂·梅曼,第二名则是30岁的弗拉基米尔·维克多森,以及他18岁的女友安娜·伯恩斯坦。

令人痛苦的问题

作者认为,这些招募行动提出了一个令人痛苦的问题:当以色列公民在接受为伊朗(以色列当前的主要敌人)利益开展间谍活动并背叛其国家的提议时,他的脑子里到底在想些什么?

作者强调,伊朗人并不是在随机招募间谍,而是在竭力制定一份综合的心理档案以吸引那些符合其目标的人员,其中包括一些特定特征,以选择某个人而不是其他人。

作者解释称,理解打动一个人的心理动机,才是理解这项情报招募行动的关键,因为所有人都有很多能够打动他的动机,包括对自我价值感、联系与亲密、影响和贡献、确定性或刺激等的需求。

她还补充称,大多数人都不知道推动他们做出决定和选择的动机是什么,有时还需要一些帮助才能达到这种境地。

不仅仅是为了金钱

尽管许多人认为金钱是这些以色列公民选择与伊朗人合作的主要动机,但这并不是其中唯一的动机——根据这位以色列研究员的说法,金钱回报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在实际的招募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因素还包括情感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以填补情感空白,还有对感受刺激和意义的渴望。

作者认为,同意与敌对国家合作的人通常是出于摆脱无聊的日常生活并寻求刺激的意愿,或者是在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他们感觉被边缘化,就会渴望感受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莫蒂·梅曼的案件中,尽管他要求获得100万美元的大额资金以执行伊朗人要求的任务,但其中的主要动机仍然可能是需要感受到自己是更大目标的一部分。

作者认为,维克多森和伯恩斯坦的招募故事更为复杂——他们的行为包括涂鸦和利用汽车制造事件。他们同意暗杀以色列的一位知名人士,这引发了许多问题:“很难相信这些行动的驱动力仅仅是金钱。追求刺激、藐视法律、对参与一项秘密且危险的行动的狂喜,也是他们执行这些任务背后的推动力。

心理因素

因此,根据这位作者的说法,除了经济动机之外,招募代理人的过程往往还结合了自我满足等心理因素——被招募者会觉得生活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还会通过与情报机构打交道而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重要性。

作者表示,伊朗人使用了“连续性”和“承诺”原则等心理技巧,在一开始,他们给间谍布置的任务相对简单。然后,他们将承担更大、更危险的任务,例如尝试暗杀一位知名人物。

这就是心理学研究人员所谓的“认知连续性”技术,一旦被招募者开始执行小型任务,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去承担更加困难和危险的任务的责任感,以维护其自我形象。

选择目标的因素

作者补充称,目标的选择是基于精准定义的因素,就居住在土耳其的大企业家莫蒂·梅曼而言,他的选择显然是基于其广泛的业务而搬到伊朗的便利性。

就维克多森和伯恩斯坦而言,这两名年轻人可能不太渴望过“正常”的生活,并且正在寻求能够给他们带来价值感和兴奋感的经历。

根据作者的说法,进行招募的一方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两年前,一些以色列妇女通过一位名叫“兰博德·尼姆达尔”的神秘人物而被伊朗间谍网络所招募,与此同时,梅曼和维克多森则是根据一些自称在伊朗极富影响力的人物的指示行事,而这就给被招募者带来了一种权力感,并促使其作出大胆的决定。

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上述两个案例证实,间谍世界的技术和现代发展无法掩盖这样一个事实,即其中最薄弱的环节始终在于人的因素,正是人的欲望——无论是追求刺激、意义感还是经济利益——最终导致了间谍招募的成功。

来源 : 以色列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