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推多個「組合拳」圖救市 分析:招數未對症下藥難挽信心 港府有何救市招數?據《施政報告》內容,主要著墨於樓市、吸引外資和刺激消費。
路透社資料圖片

早前中國救市「重拳」出擊後,港府新一份《施政報告》緊隨出台,救市有無望?今次報告內容緊隨大陸風向,少談國安,著手推出多個「組合拳」圖救經濟,其中與大陸同步冀重振樓市,包括一律放寬所有物業按揭至70%、容許投資移民買豪宅等。不過,比起大陸托市消息,香港市場對港府招數反應冷淡,港股「三連跌」,成交額僅守2000億港元水平。不少分析認為港府救市招數力度不足,未有對症下藥,實際上亦為配合中央,難挽回信心。

救市招數在記者會上被質疑欠新意

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三(16日)推出任內第3份的《施政報告》,較以往少講國安,強調「改革求變、由治及興」,並跟隨大陸推出一系列托市措施。不過,他的救市招數在記者會上被質疑欠新意,只是基於現有計劃,配合回應中央主軸。

記者問:「為甚麼在一個相對短的時間內,政策會急轉彎?是不是見到經濟不好,需要出招救經濟、救市呢?會不會可以具體跟市民講,到底經濟轉型是轉去哪裡?改去哪裡呢?」

但李家超未有正面回應,僅稱香港經濟正處於「轉型期」。他說:「制訂政策是要因時制宜,按照實際情況制訂。我不認為政府在優化或改良某些措施,是一個負面的態度。香港的經濟正在一個轉型期,即是某些界別在過渡期會有特別的挑戰,但某些行業可能做得不錯。無論我們按照中央的一些政策方針去做,既是為香港好,也是共同推進我們作為特區,在整個國家布局裡應該發揮的力量,應該服務的力量,兩者相輔相成……」

主要著墨樓市、吸引外資和刺激消費

實際港府有何救市招數?據《施政報告》內容,主要著墨於樓市、吸引外資和刺激消費。就樓市方面,一律放寬所有物業按揭成數上限至70%,包括住宅及非住宅、自用或公司持有、首置與否等,而供款與入息比率上限一律調整為50%;容許「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申請人買樓,但樓價必須要逾5000萬港元,而獲計入總額的房地產投資上限維持1000萬元等。

香港不少地產商和財經學者均認為,加上近來美國減息、中央重磅救市,相信今次措施有助樓市升溫,重新吹起「炒風」。長實集團同日宣布,旗下3個現樓項目將於下周一(21日)起加價3%。集團執行董事趙國雄在報告出台回應傳媒指,近期各大發展商均有提價趨勢,看好後市。他說:「香港資金都多,有部分投資者期望重投房地產投資市場,按揭放寬,以及容許投資移民的投資額部分,用於買樓住宅物業,可促使香港經濟活力更大。」

施永青:港人對前景不夠信心 寧先租也不買

不過,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於公司訪問回應措施時,雖看好今年第四季樓市會有明顯升幅,但他另有憂慮。他說:「按揭上限調高,應該對買樓有好處,不過不算太對症下藥。因為現在香港人買樓遇到的問題,不純粹只是借不借到錢的問題,而是應否買樓還是租樓的問題。這問題不解決,他選擇租樓的話,放寬按揭都沒用。現在香港有些人因為對前景不夠樂觀、不夠信心,故寧願先租也不買。現在放寬上限,不等於一定能借到錢,只不過是不阻礙銀行借款給你。每個人有不同財政狀況,銀行亦有權選擇貸款政策。」

至於買豪宅計入投資移民限額,施永青認為比起以往好些,但「食水深」,吸引力仍有待觀望。他又指,目前市場信心建基於股市和外資回流,視乎香港「有冇錢搵」。

救市措施無力谷恒指 成交額僅守2000億

港股似乎亦表現冷淡。恒生指數在《施政報告》發表時表現反覆、低開低收,最高見20,548點,但受大陸股市走弱拖累,最終收市20,286.85點,仍跌31.94點,並連跌3個交易日,累跌逾965點。全日成交金額縮水至2083.7億港元,為中央9月24日連環出招救市以來最少。香港四大地產股升幅,只介乎0.81%至2.58%。

分析:港府只是將救市希望轉向投機者

前《有線財經台》台長顏寶剛,於本台節目《財經自由講》指,連同「劏房規範化」,港府似乎只是將救市希望轉向投機者,尤其是國內中、高產人士,變相鼓勵炒樓、劏房租賃,無疑有助帶旺市場。但他指,最近大陸開始向富豪的海外投資徵重稅,向市場投下負面「震撼彈」。

顏寶剛說:「如果我是內地富豪要做投資移民,將金錢投資在香港。香港面對內地偵查時,會否上繳相關稅項資料?如果選擇投資移民,我仍否應該來香港?相比之下,投資新加坡是更安全。而只限投資逾5000萬以上豪宅,只佔少數(物業),不能說是對樓市投下強心針。」

綜合多位香港財金分析師和股評人普遍指,處於財困的港府,未如市場所望全面撤辣,今次放寬只是重施故技,並非大刀闊斧的改革,要在近來發展商近乎「零投地」、已跌逾2成的地價和樓價當中收復失地「仍甚具挑戰」。其中,仲量聯行香港主席曾煥平認為,放寬投資移民和按揭成數「有用,但作用也有限」,未能扭轉樓價跌勢,仍要觀察中央刺激經濟措施所發揮的效用。

編輯:施芷珊 網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