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仁認財困欲賣校套現 評論:副學士「駁腳」功能衰小型專上院校難生存 即使能仁專上學院的「紅色背景」濃厚,但因只以開辦副學士課程為主,收生不足致赤字龐大,需尋求出售物業以支持學院運作。
能仁專上學院官網截圖

近日捲入「失言」風波的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日前傳出有意出售位於深水埗的兩幢校舍。能仁的辦學機構周四(31日)回覆本台,承認因財困而尋求出售物業以支持學院運作。即使能仁的「紅色背景」濃厚,但因只以開辦副學士課程為主,收生不足致赤字龐大,現時銳意開辦護理學課程「救亡」。有前自資院校教員認為,隨著學制改革,副學士的「駁腳」功能已淡化,而港府的不作為,導致「學店商品化」後的學術市場與勞動市場脫節。

能仁呎價4200賣樓救亡兼有議價空間 潘焯鴻:賤賣

近日Facebook流傳帖文,稱有WhatsApp廣告推銷兩個位於深水埗的「全幢學校物業」,稱由「慈善團體持貨多年」。根據帖文中的地址,兩幢物業同為香港能仁專上學院的校舍。「中科監察」主席潘焯鴻在帖文中指,兩幢大廈均未用盡地積比率,但以平方呎價4200港元出售、還接受議價是「賤賣」。

1 (1).JPG
網上近日流傳,有地產代理在社交媒體放售能仁學院分別位於深水埗的兩棟校舍,「中科監察」主席潘焯鴻形容為「賤價」出售。(潘焯鴻Facebook截圖)

辦學機構認求售物業 若成事將要求買家租校舍予能仁

能仁學院的辦學機構「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周四(31日)透過學院回覆本台,承認因為「龐大財政壓力」,在平衡各持份者權益後決定嘗試出售該會名下的物業,以支持學院正常運作。會方強調,就算物業能夠成功出售,仍會要求買家將物業繼續租予能仁學院作校址。

2 (1).JPG
能仁學院以其辦學團體的新聞稿回覆本台,承認因財政困難嘗試放售旗下物業,以套現維持學院正常運作。(香港佛教僧伽聯合會新聞稿截圖)

紅色背景濃厚、獲中資集團斥資 惟能仁虧蝕數以千萬計

本台翻查土地註冊紀錄,兩個物業都是由能仁學院直接持有。能仁學院的主要投資者為中資民辦教學集團「民生教育集團」,1998年創立,總部位於北京,2015年11月投資「能仁學院」。據集團、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一路國際智庫等官網的官方介紹指,「民生教育集團」是中國「全國最大的高等教育及職業教育集團之一」,2017年3月於港交所主板上市,是中國首家上市的高等教育及職業教育集團。而集團所辦的學校曾獲國家「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等多項榮譽,培養出包括「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模範畢業生。不過,近年集團的虧損持續擴大,據公司年報,能仁學院師生人數一直遠低於預期,目前只有約200多人,該校2014年蝕逾700萬元,一直錄得虧損至今,涉及數目以千萬港元計。

而能仁學院亦有「紅底背景」。該校校董會校委會等核心架構,大部分為親中、親政府人士。例如校董會副主席李學春,為能仁學院大股東「民生教育集團」的創辦人,也是第11及12屆全國政協委員;校董凈因法師為香港新界鄉議局顧問、民政事務處大嶼山分區委員會委員,以及江蘇省政協委員;校委會副主席湯修齊,在港府轄下多個委員會任要職,包括公民教育委員會、憲法和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學校發展及問責框架委員會等;另他亦是「愛國愛港」機構高層,包括圓玄學院、新界總商會、香港善德基金會等。

聘「護士學位化」始祖救亡

值得留意的是,能仁學院現時署任及上任校長分別是汪國成及黃景波,曾分別先後擔任「香港中文大學 - 東華三院社區書院」校長,簡稱「中大東華社區書院」。該校於2013年因中大及東華「分手」而停運;東華三院同時成立以護理學學士課程為主打的「東華學院」。

有曾經在中大「東華社區書院」與汪國成共事的大專講師向本台表示,即使當年時值「反國教」運動,但包括汪國成在內的校方管理層均無任何干涉,形容對汪的印象「幾好」。他指出,當年東華三院是看準汪國成將「護士學位化」的經驗及地位,為東華學院建立護理學課程,認為能仁學院亦希望利用同一套路,解決長期收生不足而帶來數以千萬港元計的嚴重虧蝕。

「學位商品化」、學制改革欠銜接配合 副學士角色漸衰

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為追求在2010年前,將高等教育普及率提升至6成,於2000年引進「副學士學位」,當時每年會考(HKCEE)考生人數介乎約11至13萬人、高級程度會考(HKALE)考生則維持在約3.6萬至4萬人,意味每年有超過6萬名失意於公開考試的學生,可以選擇透過修讀副學士或銜接副學士的先修課程,向取得學士學位的目標進發。

但隨著由每年有約4至5萬學生應考的中學文憑試(DSE)取代會考及高考,獲准開辦學士學位的自資院校數目大增,令本地以至大陸學生在港升學的選擇增加,副學士學位對學生的吸引力大減。

英國京士頓學院社工系講師龔偉森在港時曾於自資院校任教,他認為隨著可以直接入讀學士課程的DSE考生增加,副學士「駁腳」的角色亦隨之淡化,而副學士課程本身亦出現「無法銜接」學士課程的問題。

龔偉森說:「當時2000年至2005年是青少年失業率的高峰期, 當時失業的數字是比一般成年人失業大概多了3至4倍。當時(港府)束手無策,所以唯有推一班青少年去繼續讀書,去延遲失業的情況。這些副學位或者是高級文憑,其實都沒有甚麼特別處理到應用學習的科目,要讀上大學的話,大部分都是文化的科目,很少工科的科目。而副學位其實推出了很多工科的科目,這個也是無法銜接的過程。」

多間自資院校辦護理學士課程搶人 前教員:政府欠人力資源推算

現時包括能仁在內,多間自資院校都希望透過開辦護理學學士課程,以在激烈競爭中爭取更多學生入讀。但龔偉森指,港府以往會進行人力資源推算,決定在高等教育界的投資,但似乎現時的「學店市場」與勞動市場已無足夠配合。

他說:「因為我們見不到政府在這個行業上,是有相應的投資或者去到發展。一大班青少年湧入了護理學系,到時畢業之後,甚麼時候會飽和呢?飽和之後又會怎樣呢?似乎現在不單止令到自資院校繼續用這個方法去競爭,也令到這班青少年都很無所適從。」

龔偉森又指,對於有意以在港讀書來取得香港身分證的大陸學生,都是以攻讀碩士或博士為主,他們來港前可以先在大陸讀完學士課程;而由副學士讀起所需的時間及金錢,對他們而言吸引力不大,加上與本地因素結合,對能仁這類小型專上院校的存亡影響更大。

本台周三(30日)報道,隨著港府擬透過修訂《專上院校條例》加快「殺校程序」,或受影響的宏恩基督教學院回覆本台時,對政府以往及現在發展大專教育的政策表示認同,並指「將全力以赴為國家和香港未來的發展,盡最大的努力,栽培優質的人才」。

編輯:施芷珊 網編:畢子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