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宥臻
2024-11-26T03:19:30.290Z
2022年11月,中國爆發白紙運動,年輕人高舉白紙表達對嚴格封控的不滿。

(德國之聲中文網)「對於參與白紙(運動)的人,後續的創傷是很大的。」兩年前,在上海烏魯木齊中路參與示威的黃意誠告訴DW。當年他在抗議現場,遭警方按在地上毆打,隨後被拖上一輛公車、滿臉是血。在未上手銬的情況下,他趁亂逃脫。

2022年11月26日,中國爆發全國性的抗議,各大城市的大學生走上街頭、手持空白的A4紙,表達對「清零」政策的抗議,並罕見喊出「習近平下台」的口號。

這場「白紙運動」,是自1989年天安門事件以來中國境內最大規模的抗議行動。「中國政府現在恐懼白紙運動比恐懼六四還要多,因為這個矛頭是直指習近平獨裁政府的,」黃意誠說。

兩年過去,白紙運動最終遭到北京強力鎮壓、未能對中國社會帶來系統性的改變,但黃意誠強調,社會的怨氣仍在不斷積累,「我可以很明確的預測,未來幾年中國還會有更大的災難」。

白紙示威者的「創傷」和「賦權」

從要求放寬防疫政策,到高喊共產黨下台,白紙運動被認為反映出年輕一代對獨裁政權的不滿。

當時全球已進入後疫情時代,多數國家陸續放寬限制、致力於與病毒共存,然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疫苗普及率高的情況下,仍堅持對病毒「零容忍」的封控策略,實施封城、長時間隔離和大規模核酸檢測等,令公眾的不滿情緒日益增長。

11月24日,新疆烏魯木齊一棟公寓發生致命火災,至少10人喪生。許多人認為實際死亡人數更高,並指責嚴格的封控措施延誤救援、加劇了火災的傷亡。各地舉行的悼念遇難者活動,最終引爆了公眾的憤怒,演變為大規模抗議。

事發一個多月後,中國政府雖全面鬆綁了防疫政策,但也對示威者展開大規模的鎮壓。據國際人權團體先前估計,有大約100名白紙參與者被捕,其中有些人更遭以「尋釁滋事罪」起訴。部分人士至今仍遭拘留,另有部分流亡海外或獲得保釋。

根據包括流亡歐洲的夏巢川在內等白紙親歷者的證詞,許多人在遭警方拘留期間經歷了嚴酷的對待,包括單獨監禁、長時間審訊、不人道的處置等。黃意誠在逃離拘捕之後,也在幾個月後逃亡海外,現居德國,並持續為中國異議人士發聲。

黃意誠說,這些創傷再次證實要在中國發起公民行動的代價相當巨大。他坦言,自己對現狀感到「失望」,因為這場運動雖然終結了「清零」,卻無法對社會有深層的改正,且未來要有同等規模的社會動員可能變得更加困難。

然而,在「自由之家」擔任中國、香港和台灣議題研究主任的王亞秋告訴DW:「無論是感到悲傷、受創,或是感到被賦予力量、團結,(白紙運動)都是有意義的。」

王亞秋說,白紙示威者在「走出去」之前,大多感到非常孤立無援,從未預期他人也同樣對政府存在異議、渴望自由,因此當個人紛紛站出來時展現出來的「集體不滿程度」,令許多參與者震驚。

「我不認為這種感受已經消失。」王亞秋觀察,儘管白紙運動的高峰已過去,而且在中國政府的高度審查和監視之下,異議者也不能大聲疾呼,「但我認為『我們在一起』的感覺仍留在人們心中。」

習近平堅持嚴格的新冠疫情「清零」政策,引爆全國性大規模抗議。

北京對「青年群聚」戒慎恐懼?

自白紙運動以來,北京持續加大對民眾自發性集會的控制和審查力度。本月稍早,河南的大學生掀起「夜騎開封」行動,據報單日最多有高達十萬名年輕人響應、騎著單車高喊「青春沒有售價」,交通一度癱瘓。

儘管夜騎活動並未出現反政府標語或口號,但隨後仍遭北京嚴厲禁止。河南大專院校緊急通知學生限期返校,並相繼發出封校通知、禁止學生外出。多家共享單車業者也發布聯合公告,如果超區騎行,提醒後將強制鎖車,並收取費用。

官方單位稱這些限制是出於對公共安全與交通的考量,也有部分輿論批評學生的行徑。王亞秋分析,這一系列做法顯示出中國政府「對自己的人民感到非常害怕」,「我認為中共直覺上、本能上明白,當人們聚在一起時,他們可以反對黨。因為它根本知道人們對黨存有不滿。」

此外,今年的上海萬聖節也遭到中國政府嚴密監控,大批警力部署街頭,帶走扮裝的民眾,即便部分服裝並不含有政治意涵。這與去年的萬聖節形成鮮明對比,當時有年輕人扮成「大白」暗諷封控措施,或全身貼滿「白紙」引發對抗爭運動的聯想。

2023年的上海萬聖節,有民眾扮演疫情封控時期的防護人員「大白」,但今年受到警方監控、自由扮裝盛況不再。

「可以看到(習近平)不斷地在撲滅社會那種自發的集結,這有點像商場裡打地鼠的遊戲一樣,他打下去、另一個又冒出來。」黃意誠說。他強調這些集結意味著當前的中國社會仍有很多未解的矛盾,「這些矛盾就像乾的柴火,等待一個火星去把它點燃,這對習近平來說,是非常恐懼的」。

抗爭管道受限 「孤狼式」暴力襲擊恐增

近幾個月來,中國發生數起無差別殺人案件,包括北京中關村第三小學校持刀攻擊事件、11月的珠海駕車衝撞、江蘇宜興學生行兇等案例。其中珠海一案造成至少35人死亡。

這些暴力事件引發了民眾對公共安全的擔憂,在微博等平台上也出現有關以「報復社會」為由的犯罪現象討論。事件爆發之初,有中國網友注意到相關內容、話題很快遭到審查,目擊者上傳的畫面亦遭到屏蔽。北京此舉被認為是爲避免公眾輿論「炎上」,進一步升級成社會動亂。

「自從疫情以來,我們可以看到政府的審查系統其實非常脆弱,多次出現所謂的『輿論翻車』,」致力於蒐集中國異議之聲的Instagram帳號「公民日報」成員可樂告訴DW。出於安全考慮,她要求化名受訪。

「即使大家都知道自己的評論會被審查,當天或者隔天就會被刪除,仍然選擇站出來發聲,為什麼?因為每個人都有最基本的宣洩不滿的需求,而且大家也明白,只要有足夠多的人關注和討論,政府就會變得更加害怕和謹慎。簡單來說,大家明白了『發聲是有用的』這個道理。」可樂說。

中國在8日之內發生三起同類型的無差別襲擊,儘管個別犯案的具體動機各有不同,但有觀察人士認為,在官方加緊對社會的控制、經濟放緩且失業率上升的背景下,這顯示公眾的挫折感不斷在上升。

「中國社會明年肯定會有一個很大的變化,不可能一直維持一種高壓鍋的狀態。」黃意誠說,白紙運動確實遭到了鎮壓,但社會的不安與失落仍在延續;當獨裁政權持續壓迫民眾的發聲管道,「孤狼式的社會暴力襲擊越來越多,因為這個社會讓人看不到公正、看不到希望。」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