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警告美軍彈藥庫無法抵擋中國威脅 議員促大幅擴大軍工生產 2024年12月5日,美國國會「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召開聽證會,專家警告美軍彈藥庫無法抵擋中國威脅,促大幅擴大軍工生產。
「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傳訊部主任提供

美國國會「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在美國東岸周四(5日)早上召開聽證會,主席穆納理(John Moolenaar)和其他委員強調,美國的國防工業需要大幅改革,才能應對中國的挑戰。專家證人表示,目前的供應鏈依賴中國,且現有的武器系統難以應對大規模戰爭需求。為了提升威懾力,美國應該投資於低成本、大規模生產的自主武器和系統,並改革軍事採購流程,確保能夠迅速補充戰爭損失。

特別委員會主席穆納理在聽證會開場敬詞時直言,美國的國防工業需要改革,以恢復對中國的威懾力和應戰能力。

穆納理說:「我們的國防工業基礎缺乏足夠的能力來威懾,並在與中國的戰鬥中取勝,無法迅速或大規模地進行創新,其供應鏈也容易受到中國操控和經濟脅迫的影響。目前需要大膽的政策改變和大量資源,以恢復威懾力並應對與中國的戰鬥。」

委員會資深成員克里希納莫提(Raja Krishnamoorthi)指出,美國近代史表明,每當美國的國防工業基礎處於脆弱狀態時,其他有軍事野心的國家便會趁機挑起衝突,二次世界大戰和韓戰便是明顯的例子,這些戰爭將美國捲入了全球衝突的漩渦。歷史的教訓是,美國不能等衝突爆發後才開始加大國防工業的投入。獨裁者早已察覺,當美國的工業基礎遭到削弱時,壞事便會隨之而來。

中國已禁止向美國輸出軍用礦產

克里希納莫提還表示,美國國防工業面臨的另一大挑戰是對外國進口原材料的依賴,尤其是武器製造所需的材料。然而,中國商務部近日宣布,基於國家安全考量,將禁止向美國出口關鍵礦物鎵(gallium)、鍺(germanium)和銻(antimony)。這三種礦物具有廣泛的軍民兩用價值。

克里希納莫提說:「美國國防工業基礎目前依賴中國這個國家來供應必要的零件和材料。其中一個弱點是關鍵礦物的供應,而這些礦物對於生產現代武器系統至關重要。不幸的是,中共對許多這些材料擁有壟斷地位。」

自去年以來,北京已對出口至美國的關鍵礦產實施了限制。外界普遍認為,最新的礦產出口限制是中國對美國總統拜登上周一宣布的擴大晶片出口禁令,以及下一任總統特朗普計劃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戰的報復行為。

優化國防策略:從精密武器轉向高效生產

一位曾經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工作的專家證人、私營國防科技公司Anduril Industries首席策略官布羅斯(Chris Brose) 強調,大國之間的軍事衝突將是一場生產、消耗和再生能力的較量,武器生產規模幾乎難以想像。

舉例烏克蘭在與俄羅斯的戰爭初期,僅僅幾個月便耗盡了相當於十年的美製戰術武器儲備量。布羅斯指出,如果同樣衝突再次發生,美國或許能為第一天做好準備,但對於第30天,甚至第300天,美國就完全毫無準備。因此,他呼籲美國及其盟友重建「民主武庫」,以提升應對持久戰爭的能力。

布羅斯又指出,過去幾十年,美國無法想像在戰鬥中會損失大量武器與平台,導致軍事能力的設計過於精密且難以替代。現存的武器系統並未考慮大規模生產的需求,使得目前的工業基礎在補充戰爭消耗時面臨巨大挑戰。他強調,這種模式已不符合現代戰爭需求,必須進行改革,以確保美國具備持久衝突中的生產和補充能力。

他進一步建議,美國應持續投資傳統軍事系統以提高生產能力,同時適度增加國防支出。然而,資金應避免集中於昂貴且精密的武器和平台,因為這些系統無法實現規模化生產,難以應對現代戰爭的需求。

羅斯解釋:「相反,我們應該大幅增加對全新類型軍事力量的投資,尤其是大量低成本、可超大規模生產的自主車輛和武器。我說的並不是四旋翼飛行器或小型戰術系統,而是大型的機器人船艦、潛艇、飛機、車輛,以及能夠在與中國的高端對抗中發揮作用的低成本武器系統,其射程、載荷能力及其他特性都必須成為關鍵因素。如果國會和國防部啟動這些項目,這些新型力量將變得至關重要。」

重建美國軍事工業威懾力的緊迫性

另一位也曾經在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工作的專家證人、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非常駐高級研究員格林沃特博士(Dr. William Greenwalt)指出,美國的軍事威懾力來源於其強大的生產能力與大規模創新能力,而這兩者必須同時具備。

他批評當前的軍事採購制度表面上看似合規,但實際效率低下,尤其在啟動項目與簽署合同方面耗時過長。格林沃特博士強調,小修小補不能應對這一問題,而是需要一場針對國防需求、採購、合同、預算及技術管理流程的全面重構,以建立更加靈活高效的體制。

他進一步指出,未來的軍事創新應以時間為核心,學習風險投資市場或1950年代國防項目的成功模式。關鍵在於恢復緊迫感,重視時間作為戰略優勢的價值。政府需徹底轉變現有思維,認識到當前的危機狀態,採取果斷行動加速改革,從而應對新時代的國防挑戰。

模擬台海衝突揭示美國國防工業急需改革

上月,「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成員參加了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舉辦的跨黨派模擬演習,模擬台灣可能爆發的軍事衝突。模擬結果顯示,美國國防工業在支持戰爭需求方面遠遠不足。

推演設定於2026年,結果顯示美國與台灣的關鍵彈藥,如遠程反艦導彈和反艦巡航導彈等,在開戰數日內將耗盡。美國海軍可能損失2艘航空母艦、15艘大型水面艦艇;空軍損失超過250架第四、第五代戰鬥機及多架B-21轟炸機。

然而,美國現有的生產能力幾乎無法填補這些損失。中國軍隊雖然也面臨重大損耗,但其國防工業基礎,特別是造船能力為美國的230倍,更能快速補充戰爭損失。

此外,模擬演習還暴露出美國國防工業面臨多項關鍵挑戰,包括生產導彈組件和微電子產品等的供應鏈瓶頸、關鍵武器生產週期需約兩年,時間過長、彈藥儲備不足、技術工人短缺,以及採購程序缺乏緊急應變能力。

模擬結果顯示,目前美國國防工業仍然運作在和平時期的標準下,無法應對持續戰爭的需求,急需國會採取跨黨派行動進行改革。

編輯:溫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