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现象级热潮:追完头两集就骂的人为何错了?繁花也有真正无法跨越的?
「真正看过王家卫作品的人,会期望他忠于原著吗?当下国进民退,繁花却追忆了一个自由经济路线的故事⋯⋯」
特约撰稿人 李照兴
王家卫执导的陆剧《繁花》由刚启播时的口碑低迷,到播了一半,已成为全中国爆款剧集和社交话题。其热议力度,远超单纯内容讨论,而是罕有地激发出一整股“繁花热”。
就是近些时日,不仅社中国交媒体号上每天都有不同角度蹭热度的出贴——由演员上海口音是否标准、角色的衣著打扮、饭局餐单,再到谁个著名上海演员又客串一角,都作出考证辩论,连坐进餐厅,邻座也都在谈论剧情;这股热度甚至还化为段段城市考古citywalk ,攻略详细,鼓励戏迷跟随角色足迹,逛逛上海街道,不可谓不是现象级。
也可以肯定地说,《繁花》已成为王家卫作为导演的中国式“出圈”之作,再不局限于文艺观众心头好。剧集评价由开始播出时的赞弹两极,走向后段较为一面倒的认可欣赏,而这当中的转折要素是什么?而在剧集产生这种普及性的大成功之前,只因开头几集很快就放弃追剧的观众,他们又误解了什么?
而更重要的是,在成功的表面下,《繁花》作为一部建基于上海历史的年代剧,它真正缺失的又是什么?那条九十年代的黄河路已一去不返,上海滩的热闹已四散转移。于车墩上海影视基地重建的,用王家卫的解画,不需要是那个时代真实的黄河路,反而重塑的该只是当年黄河路曾经给人们的震撼。要有点不真实才对。
《繁花》已成王家卫作为导演的中国式“出圈”之作,再不局限于文艺观众心头好。其评价由伊始的赞弹两极,走向后段较为一面倒的欣赏,这当中的转折要素是什么?而在成功表面下,这部建基于上海历史的年代剧,真正缺失的又是什么?
现象级密码考古与观众认知短板
基于王家卫作品中常藏著的密码,虔诚观众还会把每道菜的流派,角色的衣服,乃至使用的某首配乐作考究(由《东京爱情故事》主题曲到Beyond),完满了那个繁花宇宙。
在《繁花》热播的第一周去逛剧中的上海,感觉就像街头随时会碰到因爆款剧集而引发的网红打卡团。电视版故事很多主要剧情的发生地点,是上海靠近人民广场北面的一条小街,叫黄河路。当中主要的戏码就在这街角的至真园上演,因为此类包厢难求的高级饭馆,就是其时促成生意的龙门阵,象征了上海那重返商贸精神时代的物质符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