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需直接将香港当代境况与复杂南洋的历史情境进行直接接驳,南洋与香港的离散脉络、状态与模式,终究大相径庭」

特约撰稿人 谢镇逸 发自台北

2024年2月22日,第17届台北国际书展,“季风带文化”摊位。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2月22日,第17届台北国际书展,“季风带文化”摊位。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迈向第32届的台北国际书展,其主题“阅读造浪”既呼应了今年主题国荷兰的航海时代,也彰显了台湾作为海岛国家接通八方、融会贯通的海洋特质。这似是近年来台北国际书展现场的一个趋势,即愈加体现台湾文化的强大包容性,而今年国际馆的规模也比往年看上去更有能量。当今世界情势,若说台北国际书展可以被视为聚散最广泛、知识流通最自由的华文书展,也并不为过。而这篇文章里,我们就来看看本届书展中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华文内容。

季风带文化:亚洲知识网络的串联

“当年台湾对马来西亚还是很陌生的。我们遇到的一些读者,甚至不知道马来西亚有华人,还会说华文。所以最常收到的回馈,就是为什么马来西亚出版社会用华文来做出版。”

既在台湾拥有实体书店、也是最积极促进台湾跟新马双向互动的出版机构“季风带文化”,取名巧思来自新马两地的季候风由北方和西方吹来,暗示这一地带长期受到台湾、中国代表的北方,和欧美的西方所共同影响。然而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在这片土地上的汇通、流转,也意味著知识网络势必也得来回往返地输入与输出。

他们曾在2016年创办《季风带》文学评论季刊,2017年将新马出版品引入台湾,更在2018年与2021年在台北、吉隆坡两地开设“季风带书店”。自2019年,季风带开始发展自家出版书籍,在推广新马内容之外,进一步走向知识生产与出版的道路。秉持著对区域视野如何重构地方知识的理念,季风带的内容出版在短短几年内交出了可观成绩。

自2018年参加台北国际书展,季风带在展场中一直都是小而重要的展出单位,只因他们拥有最多、也最全面的新马出版品,不少是代理两地出版社的书籍,但也不乏他们自两地亲自挑选、带来台湾贩售的好书。马来西亚出生、台湾成长、目前定居于新加坡的季风带创办人林韦地,回想起早年参与台北国际书展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