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总是会沿着现有的不平等创造新的社会现实,那么电影的位置在哪?」

特约撰稿人 红眼 朗天 十二辰子 疲惫娇娃小杨

《AI创世者》、《可怜的东西》与《奥本海默》剧照。
《AI创世者》、《可怜的东西》与《奥本海默》剧照。

【编者按】过去一年世界可曾平静?过去一年的银幕世界又特别精彩吗?电影总是大众的白日梦,如何解读过去一年的现实,真实,与梦境?第96届奥斯卡金像奖将于3月10日(东八区3月11日上午)在加州洛杉矶杜比剧院举行,也是借着这份世界关注的提名名单,盘点过去一年重要电影的时机。

我们为此邀请了香港、中国大陆、台湾、澳门、居英、法、美各地的十六位华语影评人,作为端传媒文化版的“驻场影评人”。首先是“聊『透』奥斯卡”部分,影评人们将从时下重要议题入手,解说过去一年银幕世界与奥斯卡入围热门作品,这类似一场纸上对谈,同一电影不同的观点呈现才最有趣。

此外在“赌局”部分,驻场影评人也对“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四大奖项投票,得出一个华语视界下的投票结果,比较我们的赌盘预测与奥斯卡赔率或会有饶有趣味的发现;同时,影评人们还在回顾过去一年电影的同时,为我们组合、推介不同情境下的最佳观影配方。

投票和颁奖前,先来“聊『透』奥斯卡”。我们选择的核心议题是:战争与时代、女性/性别、取消文化、技术vs我们,分为四篇文章刊出,每篇四位作者执笔。今日是第四篇,讨论在2023年不断翻新人类认知的AI及时时刻刻撼动我们的技术革命,执笔者是影评人疲惫娇娃小杨(纽约)、红眼(香港)、朗天(香港)、十二辰子(巴黎)。

Part A 当我们在对某一种技术感到焦虑的时候

影评人 /疲惫娇娃小杨

女性视角流行文化播客“疲惫娇娃”的主播之一,现居住纽约布鲁克林。与其说是影评人,不如说是非常杂食的内容摄入者。关注科技,身份议题,以及科技行业中的身份议题。

这个夏天,屏幕上的故事和现实中的技术发展形成了奇妙的互文。银幕上的《奥本海默》讲述了人类自以为掌握了科技的力量,却创造出了可能毁灭自己的工具的故事;2023年年初GPT4问世之后,整个夏天到处都有人在撰写“AI是(或者不是)人类的下一个奥本海默瞬间”的文章,甚至有人自比爱因斯坦写信建议建造原子弹、呼吁美国要比敌国抢先一步。虽然夸张的叙事背后有大量的商业因素推动,但看到ChatGPT浅灰色的对话框里吐出完整的剧本和流畅的代码后,我们很难不开始思考一些终极问题。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认为创意工作是人的专属领域,机器无法取代;而随着生成式模型的问世冲击了这一点。模型创造文字和视觉内容的能力让好莱坞大公司垂涎欲滴,并引发了编剧和演员行业的剧烈反对。

这不是人类第一次面对技术带来的存在主义焦虑。另一部奥斯卡最佳电影候选《可怜的东西》设定在1887年,当时的人类也面对相似的自我审视:随着19世纪中期麻醉剂和抗菌技术的成熟,医学突然拥有了无限的可能性;科学怪人和弗兰肯斯坦的故事也随之流行起来,成为承载“人类到底是什么”这样的思考的媒介。当改造的主体成为女性,我们作为观众也能随着电影进行一个很有挑战性的、关于剥削和主体性的思维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