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好坏,都构成现在的我”:五位太阳花学运参与者的十年转瞬
「“318是超出当时社会的事,它是社会运动,也不只是社会运动。”」
特约撰稿人 萧函青 发自台北
【编者按】2014年3月18日晚间,一群不满国民党立委张庆忠以30秒通过“两岸服贸协议”的学生及公民团体,冲进立法院瘫痪议事,并展开为期24日的公民运动,台湾社会也因著这种全面性的运动受到剧烈摇晃,那股盘据街道对峙的余热,依旧弥漫至今。
一念之变,十年之途,当年的运动者如今有著截然不同的际遇,各自走出不同的人生,台湾政治版块在太阳花学运后亦面临重组洗牌,公民社会随之兴起、茁壮与健步迈前,持续在后太阳花时代吹拂台湾社会。如果记忆有期,十年之后,你还记得哪些?如果记忆无法抹消,参与者又如何与其相伴?端传媒将自3月13日起,刊载太阳花学运十周年系列文章及特制页面,向著记忆的碎片发出回声。
以2014年3月18日抗争者冲进立法院为座标的那日,到4月10日退场为止,为期24日的太阳花学运(亦称318学运、反黑箱服贸占领立法院行动)剧烈冲击台湾社会,并为群众运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如今刻度将跨越十年。十年的跨距,在浩瀚星河中只是沧海一粟,但在人类有限的光谱中,却足以留下物换星移的印痕。端传媒深入访谈五位在运动中或远或近的参与者,邀请他们探索记忆虫洞,描绘彼时通往此刻的轨迹。
有人只是外围的声援者,却因为一首歌留下创伤。有人被迫指挥现场,却难以控制事态发展,进而陷入官司缠讼。但也有人在庶务中发展出互助的同侪情谊,有人在冗长的会议中习得某种生存技能,有人则是在场外打造了挑战权威的电音基地,实践公社精神。
这五篇生命故事,依照参与者的相对位置排序,包含他们于距离占领现场的地理空间,还有人际关系的社会空间;描绘心灵地景的距离宛如地图,让我们得以在错综复杂的历史现场,循线探查他们个人的行动抉择以及自我定位。
透过他们的故事,我们可以重新理解这场运动之于台湾社会的意义,它与中国因素高度相关,但没有停留在民族主义的情绪动员;它承载了台湾公民运动前几年的能量,包含工运、环运、居住权的倡议,以及马政府时期越演越烈的抗中行动,但却从旧有的网络中绽放出全新的群众动能。我们看到被称为“冲组”的当代青年行动者,在一波波抗争中被磨练得刚强,面对分歧时也烦恼挣扎,又如何带著伤痕仍需前行。
转瞬十年仿佛须臾之间,那场运动后,他们开展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当时的经验无论好坏,都构成他们在各自领域往下走的养份。
如同受访者许恩恩所述:“318是超出当时社会的事,它是社会运动,也不只是社会运动。”在那短短24日,台湾社会被卷动/召唤/激发出来的丰沛能量,远远超过当时的想像。现在我们想邀请读者一起,透过他们从跨越时空和人我之际折射出来的记忆碎片,一窥十年路径间,个体生命和集体历史交织的光影。
吴易澄,当时36岁,精神科医师,外围声援者
那一夜,打开我对苦难的想像。
我是医生,2013年看到大埔张药房强拆事件的冲击,改编了一首歌,变得好像明星一样,到处被邀请上台唱歌。反服贸运动在3月23日占领行政院那一晚,我也在现场唱歌。但我很少告诉别人,我后来不知道该怎么谈这首歌了。作为处理创伤的专家,这首歌却成为我的创伤。
我在彰化出生长大,父亲也是精神科医师,从小我就对医疗不陌生,但在当医师前,影响我更多的是大学学运社团,学长姐带我们参加罢工、接触各种议题。
在318运动之前,发生很多社会事件,包含大埔张药房强拆、苑里反风车、反媒体垄断⋯⋯当时我在念清大人类所,很多学生也积极参与,所以我自然而然跟著朋友一起关心。我在医疗工作是处理比较后端,当人的受苦已经变成病痛的问题,但关心社会议题让我发现,其实人的受苦是在很前端的“社会结构”。
当时的社会气氛你会觉得,好像真的应该要说些或做点什么。我很喜欢音乐,也很喜欢《悲惨世界》那首歌,我想:“如果用台语唱应该会很有感觉!”所以我把它改编成台语版。
3月18日他们冲进议场以后,里面有人来问我:“可不可以进去带大家唱歌?”那些年我被邀请去很多社运场合唱歌,已经有点疲惫了。我想我何德何能,对于服贸经济民主的论述,我也不是最清楚的人。但很多朋友都在运动中,后来我被说服了。
3月23日当天,我到了济南路他们搭的台子上。一面唱歌,一面就听到不远处传来喧哗声。当天主持人是林世煜先生,他马上宣布:“先中断一下!”他告诉大家,因为行政院有发生一些事情,有没有人可以去行政院支援?但也需要有人留在济南路,必须有人手牵手,把立法院的门挡著,免得立法院里面的警察冲出来。后来募集到一些人,整完队之后,他们就带队过去。
当时感受有点复杂,只是我还在台上,好像也必须鼓舞大家,所以我就还是继续唱。唱完我就搭车回新竹了,所以后续的情况我不清楚。但回新竹以后,睡一觉醒来,却发现有同学被打,还被打得很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