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法有更多专业、年轻的保母投入,面对安置的需求与时间压力,更容易落入“先求有,再求好”的困境。」

李庭欣

2024年3月23日,板桥,人们在市政府大楼的门外布置一面悼念死去孩童剀剀的墙。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4年3月23日,板桥,人们在市政府大楼的门外布置一面悼念死去孩童剀剀的墙。摄:陈焯煇/端传媒

(李庭欣,彭婉如基金会居家托育部研发组长)

今年3月,台湾发生一起收出养单位媒合的居家托育人员(下称居家保母),疑似对安置幼儿施虐而导致幼儿过世的案件,震惊社会。目前多数的检讨声浪聚焦在收出养评估流程,但不能忽略一个重要的事实——案件中,照顾孩子的是经过政府审查,具有合格身份的居家保母。

因此,本文将从影响范围更广的居家托育管理体系谈起,毕竟除了安置幼儿外,居家保母也是多数台湾家长送托0到2岁幼儿的主流选择之一。对于安全的追求不应划地自限,制度检讨也不能只局限收出养流程,应该更全面的了解保母管理制度的现况与问题,找出一条迈向安全托育可行的路。

2023年9月11日,新竹,风筝节期间,市民到场看风筝。摄:陈焯煇/端传媒
2023年9月11日,新竹,风筝节期间,市民到场看风筝。摄:陈焯煇/端传媒

等待出养的孩子要历经哪些过程?

当原生家庭经评估认定,无法提供孩子妥善照顾时,这时“出养”是让孩子获得更好照顾的机会。然而,从确定出养到觅得合适的收养家庭中间,提出申请收养的家长需经法院评估,确认出养必要性及收养资格,这样的过程一等动辄一到两年的时间。

根据卫生福利部社会及家庭署统计,2023年台湾共有777件待出养案件,其中成功取得法院裁定认可案件仅202案;等待评估、媒合与法院认可案件则有468案,占整体60.2%。

这些“等待出养”的孩子在找到下一个永久的家之前,若无法继续在原生家庭生活,收出养媒合服务单位取得出养者委托后,便会替孩子安排在收出养前,暂时性的由家外安置照顾。安置照顾的管道有许多,居家保母便为其中之一。

在台湾,保母并不是一份随便谁都可从事的工作,若要从事保母工作,依法需通过资格审查(注1),确认家中环境安全与同住成员无虞,取得县市政府核发的“居家托育服务登记证书”才算合格保母,每年需接受至少二到四次无预警访视、18小时在职训练,以及两年一次健康检查等规定,以确认保母的资格无虞,维持照顾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