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載於好青年荼毒室-哲學部

作者︰MK老師  難度︰★★☆☆☆

  當代哲學家凡德盧(Mara van der Lugt)認為面對痛苦,我們需要一種能帶給人希望與慰藉的處世態度。她認為恰當的處世態度既非樂觀亦非悲觀,而是兩者的某種結合。

  她指出,單純的悲觀主義是種絕望的態度,而單純的樂觀主義是種殘忍的態度。

  樂觀主義的殘酷在於那種「即使多艱難,生活仍然美好」或者認為「只要保持希望就能掌握自己的幸福」的態度。如果生活真的如此美好,那麼人面對的苦難必定是他們的錯誤態度有份造成。它強調苦難者對苦難的責任與自身的不足之處,繼而使人更加痛苦。另一邊廂,悲觀主義往往告訴人苦難有多強、有多普遍以及無可避免,使苦難堆疊起來,令人一頭栽進絕望的蒼涼深淵。

  凡德盧說,我們要將恰當的樂觀主義與恰當的悲觀主義結合起來:出路是一種懷有希望的悲觀主義(hopeful pessimism)或者不殘忍的樂觀主義。

  凡德盧認為恰當的悲觀主義者承認︰

  (1) 人的脆弱/限制︰幸福的追求成功與否並非人所能掌控,因此人失敗了亦無過錯。

  因此,殘忍地認為人無論如何都可以而且應該成功獲得幸福的想法是錯。

  而恰當的樂觀主義者則承認︰

  (2) 人的能力︰人總是可以改善未來。

  (3) 人的責任︰人應該運用能力改善未來。

  所以,如果悲觀地認為人的努力在未來總會失敗因而應該放棄,則這種的想法是錯。

  我不敢說單憑這幾點能夠為痛苦的人帶來慰藉,始終這視乎安撫者的技巧與當事人的狀態。不過,不論是單純的樂觀或者悲觀主義,凡德盧認為問題都在於兩者均對未來妄下判斷,認為人努力過後的結果必定是好或不好。那麼,恰當的態度就是對於未知的未來抱持「甚麼也是可能」的開放想法。

  反對者似乎可以有兩種回應︰

  第一種回應是,只要好或者壞的結果屬於合理預期,那麼正確的態度就是對未來下合理判斷而非教條地認為「甚麼也是可能」。因此,人理性上應該對未來抱持樂觀抑或悲觀。就取決相關範疇的知識與科學。另外,假如只有悲觀才是對未來的合理判斷,那麼改變未來的責任則十分薄弱。正如我不能夠合理地要求自己每次到賭場都贏錢一樣。

  第二種回應是,恰當的態度並不是要對未來保持未知或開放的想法,因這只是對未來有沒有知識的後果。恰當的態度乃人應該關心自己能力之內可以與應該做甚麼,而且同情與理解他人的不幸與苦難,而對未來有甚麼樣的認知,亦不應該改變這種待人處事的態度。即使知道未來確是悲觀,我們仍然應該展現這些高尚的人格。這亦不難令人聯想到卡謬的存在主義或者儒家的「義命分立」。

  這似乎亦能夠與凡德盧的想法互相呼應,她說:「懷有希望的悲觀主義所要求的是,我們在沒有十足把握的情況下努力改變,除了知道我們已經做了在變幻時代應該做的事之外,不求最終獲得甚麼。這可能只是最渺茫的希望,最黯淡的安慰 —— 但它也可能是在未來時代對我們最好的東西,作為一種價值觀,是的,一種道德熱情的鍛煉:脆弱時代的脆弱美德。」


參考︰凡德盧(Mara van der Lugt)的〈Look on the dark side〉。

好青年荼毒室官網
好青年荼毒室Youtube
好青年荼毒室Instagram
好青年荼毒室Patr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