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世界的很多方面都是以一种“有序的方式”变化着。

所以,“周期”作为对这种“有序变化”的概念上的提炼,和“时间”一样,变成了人们的一种基础意识。

我们去思考“周期”,其实是为了窥探一种“有序的变化”,并以此给我们的行为提供一些辅助的参考。

通常,我们会把这些“变化”以数字的方式记录下来,称之为“量化”,“周期”也因此变得有迹可循。

周期的数字化

另一方面,“变化”和“平均”是一对孪生概念:但凡存在“变化”,肯定存在“平均”:这也意味着“平均”和“周期”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如果我们把一天的长度当做一个周期,那么一天里的“高点”“低点”共同确定了这一天的“平均数”

如果我们把两天的长度当做一个周期,那么“第一天的平均数”“第二天的平均数”就共同确定了“这两天的平均数”

所以,我们选择什么尺度的周期,最终决定了平均数的数值。

在此基础之上,如果我们把很多相同周期的平均数连成线,就形成了一条“平均线”,通过平均线的高低起伏,我们就会观察到“趋势”。

平均线与趋势

因为高斯分布的原因,周期越大,涵盖的数据越多,也更平均,所以大周期的平均数也会比小周期的平均数变化得更缓慢一些,也更稳重一些。

基于这种特性,我们精简地进行归纳:大周期的局部就是小周期的趋势。

这个观点这让我们对“变化将向哪里发生”的思考,指明了一个隐蔽但是明确的方向。

大周期的局部就是小周期的趋势

我们去思考“周期”,归根结底,是希望对“周期”加以应用,通常,很多人会把它应用在市场。

我这里提到的市场,不是狭义的市场,譬如菜市场,五金市场,汽配市场,交易一些具体的商品;又或者一些交易抽象商品的市场,比如股票市场、期货市场、指数市场...更广义的市场是“交换发生的地方”,比如,我送了你一个苹果,你给了我一个西红柿,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共同创造了一个短暂的市场。

有了市场,就有了价格,价格有变化,就和“周期”产生了关系。

事实上,这个周期的根源是中央银行发出的第一笔借贷:它把钱按照某种利率借贷出去,需要在某个时刻回收回来,所以货币周期的初始也因此诞生,并慢慢地影响到了整个市场的所有的借贷与交易,使之都有了“周期”的属性。

另一方面,又因为不同的人行为能力不同,交易能力不同,会让交易产生的效果不同,因此这些不同的个体,在不同周期尺度下所产生的共同行为,构成了一个没有那么理想化的周期图形。

不同周期行为的叠加
中国A股指数变化趋势(以及两个不同周期的平均线)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银行会更愿意把钱借贷给按期还款的对象,这样的人信誉更高,当然也有更多人会喜欢。

这也意味着信誉更高的人,可以调用更多的社会资源,如果他能把资源转化成价值,比如进行科技创新,发明人工智能之类的,那就促进了社会的经济发展;但是如果他只是把资源转化成了价格,哄抬现有服务的价值,那就变成了一种虚假的繁荣,也就是经济泡沫。

当每个人都在经济泡沫中迷失自己时,第一批还不起债务的对象就会成为暴雷的导火索,依次蔓延给所有的放款对象:宏观市场,也开始进入局部的下行周期。

对于个人而言,我觉得“周期”最大的作用是给了我一种有层次感的从小到大的视角,因为大周期的局部就是小周期的趋势,所以,在多大的尺度上去理解现状,会解读出不同的含义。

其次,因为周期意味着变化,意味着“高点”与“低点”的存在,所以“周期”的存在也提示我们需要有一种等待合适时机的耐心。

还有就是“周期”也可以成为一种参考的标准,去判断一个人是否可靠,甚至是否睿智。

当然,你也可以对“周期”有一些更务实的应用,通过一些趋势的判断,去指导一些交易行为的发生,大家结合自己尺度下的周期,在对应的趋势里顺势而为。

但是,对于周期的思考,让我最最好奇的一个点是:如果每一个周期的趋势都是一个更大周期的局部的话,那么,如果把整个人类的发展史作为一个周期的话,指引这个周期向上发展的趋势是哪个更大周期的局部呢?

以上。


参考资料:

什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