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真 Bitcoin:比特幣 ETF「袋住先」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本月初終於通過比特幣現貨 ETF,就事件網上已有很多真知灼見,本沒想要參一腳評論,但好幾位讀者問到,我決定慢三拍地蹭一下這個過氣話題。
ETF 是三小?
比特幣和現貨是甚麼,就不在這裡討論了,簡單解釋一下 ETF,財經大佬們請別怪我班門弄斧,畢竟不能假定讀者都知道。
ETF 是 exchange-traded fund 交易所買賣基金,即監管機構允許在交易所公開買賣的開放式基金。ETF 可分為主動型和被動型,前者由基金經理挑選資產及決定佔比,後者純粹追蹤特定資產,或既定比例的一籃子資產,比如恆生指數、標普 500 等。主動型 ETF 賣的是基金經理的眼光,但被動型 ETF 只是冇腦地追蹤,為甚麼不直接買背後資產就好?為了方便。
比如說,Alice 看好恆生指數成分股(感謝為國捐軀),但要逐一購買很麻煩,而且資本不多,按比例計算下來很多碎股,加上成分股偶爾會調整,幾項因素加起來,讓購買變得困難,倒不如給點手續費,購買追蹤恆生指數的盈富基金(2800.hk)。
又例如,Bob 看好黃金,但保管黃金既麻煩又有風險,萬一移民或走難時更要隨身攜帶,於是寧可買黃金 ETF,有個記錄就好。
值得留意的是,同樣是選擇 ETF,但 Bob 的妥協程度跟 Alice 不一樣。Alice 付出的只是盈富基金的手續費,但 Bob 除了手續費,還放棄了自主保管金條。在 99.99% 情況,託管於 ETF 發行公司比較方便,除此以外沒有區別,但是萬一政權因為某個原因盯上 Bob,凍結其黃金 ETF 是彈指之間的事;但要充公 Bob 的金條呢,雖然強力部門可能一樣有辦法,但難度總會高一點。你或許會覺得,那不過是萬中有一(換言之香港有 700 個 Bob)的極端情況而已,但不要忘了,這些資產往往就是用來應付極端情況。
我膽小不敢舉例,讀者請自行想像假如 Bob 是被懷疑觸犯國安法的市民,或者被美國政府凍結資產的香港高官,應該選擇實金還是 ETF。
總算到正題了,比特幣現貨 ETF,就是追蹤比特幣價格的被動型基金,買它就「等於」買比特幣。以上引號,給的是那 0.01% 的例外,跟黃金 ETF 一樣,持有比特幣 ETF 得到託管之便的同時也是棄權——放棄直接持有的自主權。偏偏,無需中介,直接持有,正是以「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為白皮書點題的比特幣,打從開始就秉持的核心價值。
可想而知,比特幣 ETF 是多麼吊詭的一件事。
比特幣 ETF 是歷史的必然
就 SEC 應否批准比特幣 ETF 上市,主流意見傾向正面,甚至認為早就應該,只是彷彿跟密碼貨幣勢不兩立的 SEC 主席 Gary Gensler 擋路,比特幣現貨 ETF 才會拖到本月才通過,距離首個相關申請,於 2013 年由 Winklevoss 雙生兒提交,至今整整十年。話雖如此,這意見有多主流也不好說,畢竟那可能只是同溫層帶來的錯覺,要找到相反意見也並非難事,況且即使是 SEC 這次決議,委員會的投票結果也僅是 3:2 通過而已。
不過,與其討論 SEC 應否通過比特幣現貨 ETF,還不如說那是歷史的必然,通過只是早晚的事。我不是說因為去年法院要求重新考慮申請所以 SEC 必須通過,更不是要大談歷史決定論;我的意思是,在國與國的博弈遊戲中,由不得美國一直否決。
讓我們先來考慮「實體比特幣」i.e. 黃金,當初如何演化成為全球認可的價值儲存媒介。我不是經濟學家,歷史更是白痴,但可以從基本邏輯去推敲,是各國元首在聯合國通過黃金的地位麼?當然不是,黃金作為價值載體的歷史遠超民族國家的歷史,其地位是去中心地逐漸形成。
假設黃金先在 A 地小範圍取得共識成為價值載體,在 B 地還不值錢。一旦 A 地跟 B 地有了貿易往來,敏銳的商人就會以賤價從 B 地買入黃金,在 A 地高價賣出,不消一會,A、B 兩地的金價便會被拉至相若。同理,當 A、B 地進一步跟 C、D、E 等地產生商貿往來,「黃金時代」便逐漸形成,除非各地有原因也有能力禁制黃金。
很多人都會擔憂,萬一各國政府紛紛禁止,那比特幣豈不是歸零。我不會說這是杞人憂天,自己在最初接觸比特幣時,也不是沒想過這種可能。但是,要全世界的國家,或至少是幾大經濟體一同抵制比特幣,只會在剛起步時比較有可能;但既然是剛起步,各國政府連比特幣是甚麼回事都搞不懂,更遑論是立法管制。
隨著比特幣規模增長,各國聯手抵制比特幣的可能性越來越微。原因很簡單,如果 America 和 Britain 都抵制比特幣,那 China 為甚麼要一起抵制,而不去獨享比特幣交易市場這塊大蛋糕?就當 ABC 都抵制好了,那麼 DEF 等二線國家,XYZ 等蚊型小國,又怎會錯過這個爭取國際資金兼脫離美元魔掌的「黃金機會」?國與國之間的博弈,令名副其實「各自為政」的各國政府沒法禁絕比特幣,為的不是甚麼理念,而是自身利益。
拉回現實情況,強如中國,過去曾以各種形式打壓比特幣數不清幾次,結果前年還是透過中国香港打造「虛擬資產中心」(不然難道那是香港官員的自由意志嗎),推出比特幣 ETF 只是早晚的事。假如 SEC 本月初再一次否決比特幣現貨 ETF 申請,我不會很意外,但為免把國際間垂涎比特幣的資金拱手相讓,強如美國都難以一直否決下去。
英國、加拿大、星加坡等地對比特幣持正面態度,中国香港正在摩拳擦掌,美國更經已不情不願批出 ETF,各國政府可能聯手禁止比特幣的年代一去不復返,是 SEC 本月批准比特幣現貨 ETF 的劃時代意義,標誌著比特幣 too big to ban。
我要真 Bitcoin
另一點眾說紛紜的,是比特幣 ETF 對密碼貨幣總體發展是福是禍。
顯而易見,ETF 的好處是讓購買和「持有」比特幣的門檻大幅降低,讓陳太和小明都能買賣比特幣。不過,單考慮不想學習直接購買和持有比特幣的散戶並不足夠,也非重點;真正影響大局的是企業、機構和退休基金等傳統資金(old money)。
說到退休基金,我這個無業漢眼巴巴看著積存廿多年的「強逼金」卻沒法提取,想用來買一兩顆比特幣呢,又沒有這個選項,可憐得很。但是,假如香港也有比特幣 ETF,而政府又不強逼市民買港股救國的話,我會毫不猶豫以全數退休金買入比特幣 ETF,以比特幣儲存過往的勞動價值;到我 60 歲,如果政府還沒立法宣誓愛國才能提取「強逼金」,就能領回到時價格不知多少的血汗。我的退休金當然微不足道,但美國的退休基金,加上其他本來因為流程或法規而沒法直接購買比特幣的資金,卻是龐然大物,價格上有助比特幣做好,意義上有助公眾開始接觸比特幣。
然而,這真的就是走入民間,真的有意義麼?還是反過來,如反對意見認為,一股本來有望讓個體覺醒的力量,透過 ETF 被體制吸納,成為中心化金融的一部份?我們可以參考電郵的歷史。
已經徹底成為人類生活一部分的互聯網,起初也跟區塊鏈一樣,追求真正意義的分散。互聯網是個統稱,實際上是很多個分成不同層次的協議(protocol),比如底層的傳輸協議 TCP/IP、應用層負責處理郵件的 SMTP 和 POP3、檔案傳送的 FTP 等;當中,處理網頁傳送的 HTTP 大行其道,萬維網(world wide web,www)席捲全球,掀起 .com 熱潮,讓很多人把互聯網跟瀏覽網頁畫上等號。至於智能手機普及後,app 世代反過來開始不認識 HTTP 和 URL,那是後話了。
在那個美好、真正分散的年代,按照互聯網的理念,使用電郵是要自己動手做的,不,不是動手註冊帳號,是自己架 SMTP 伺服器、註冊域名、設定用戶名等,而我還沒說到,當時沒有雲,只有「鐵」(物理電腦)。往後的歷史,大家都知道了,當然是絕大部分人都嫌太麻煩太技術,Hotmail 和 Yahoo Mail 急速冒起,然後 Gmail 幾乎人人都有;至於大陸,則以 QQmail 為首,雖然很多人已經不用電郵了。時至今日,絕大部分人用的都是這些平台提供的服務,少數會為了公司品牌註冊域名,不過後台依然是由 Google、Microsoft、Proton 等提供的電郵服務,真正自己架 SMTP 的,恐怕只剩恐龍級別的原教旨主義者。
所以,開放、分散的電郵協議被體制吸納了麼?關鍵在於公眾有沒有選擇權,是還可以自己動手架設,只是為免麻煩選擇依賴其他服務商,還是整個協議已被體制騎劫,從此使用電郵只能通過少數與政府通力合作(把用戶郵件看光光)的服務供應商。以電郵而言,總體來說用戶還是有選擇的,個別國家除外。我還是重複那一句,快樂是選擇,選擇權是自由的體現。
電郵的發展史,很可能也將是比特幣發展的劇本,今天有多少人會自己註冊域名,他日就有多少人會自主持有比特幣。按照劇本,十年後,比特幣將變得人所共知,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透過銀行、交易所、退休金等持有一點,但新一代將不知道它的初心是貨幣民主化,大費周章設定錢包甚至節點來持有比特幣,成為榕樹頭講古佬繪型繪聲描述的傳說。至於關鍵,自主持有比特幣的選項,我相信技術上還會存在,但關鍵中的關鍵,現實上有幾多人在乎,那將是財經演員和公共知識份子之間,圈養與闖蕩之間,體制與個體之間的相互角力。我不知道結果,但清楚自己該做甚麼。
比特幣 ETF 是體制拋出來回應民間的「袋住先」方案,最終會成為魔鬼之吻,把比特幣吸納甚至殺死,還是幫助公眾接觸比特幣,讓區塊鏈大規模走入民間,視乎有多少人堅持初心:我要真 Bitcoin。
** 現凡訂閱《區塊鏈社會學》週報一年,可獲贈董啟章《心》NFT 書,原價 20 鎂。
Original link: chungkin Express